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回忆起5年前,张守卿认为那时种地的收入算是“糊口”,并不宽裕。他在阳高县王官屯镇张庄村的十来亩耕地全是坡地,基本上种了杂粮,除维持口粮外,其余的也换不了多少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
张守卿经常梦想着幸福的日子,但他不知道现实中好日子也在悄悄临近。
杏树成为支柱产业 老百姓敢闯敢干 2002年,张守卿照常忙着耕种,可从县城传来的新政策却在整个村子“炸”了锅。因为县委、县政府正酝酿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准备把杏树作为全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推广,并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
在张守卿的印象里,阳高县确实有着种植杏树的历史,但大面积推广,心里还是有疑虑。其实,县里作了充分的调研:杏树以其生产区域小、产品价值高、适用范围广而具有广阔的市场,阳高县气候条件适宜,区位优势明显。
张守卿不知道政府的具体工作,但他深知:“政府能把杏树作为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那一定是对农民负责的,老百姓敢跟着干。”在张庄村,张守卿算是几个带头种杏树的人。
今年,1万多户人家成为“杏农”,种植面积更是达到近11万亩。6亩杏树挂果的第一年,张守卿卖了2600元,“甜头”落在了嘴里,最先释放的是孩子学费的压力,他由衷地感谢政府正确的决策。
走市场是个细活 政府指导帮大忙 每年杏儿一上市,阳高县域内的公路两侧到处是大姑娘、小媳妇卖着大筐小筐的杏儿。这样简单的叫卖,也是阳高县农民最初走市场的影子。
张守卿特别能感受到其中的困难。由于阳高县杏树种植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年前产下的杏儿尽管人见人爱,但由于没有商标,生产、加工过程又不标准,只能在本地低价抛售,根本进不了大城市的超市。
为了让杏儿能够销得出、卖好价、闯出名气,阳高县委、县政府嘱咐各级部门集思广益寻出路。去年以来,阳高县工商局、质监局、农业局等部门把品牌富农作为扶农的首要任务。
李平,阳高县有名的种杏大王,是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杏无论外形、口感都算是顶级的品种。工商部门首先帮助其申请注册了“李平大杏”商标。在李平的带领下,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县质监局也制定了《杏树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杏树管理100问》等杏树栽种、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了3个万亩杏树标准化管理基地,覆盖了全县杏树总面积的95%,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从去年开始,原来每公斤1元都卖不出去的杏儿,现在还没等熟透,北京、山东、河北等地的果商就前来订货,每公斤涨到了10元钱。张守卿的腰包鼓得更大了,杏收入达到8000多元。
小企业“消化”有限 大企业舞动大产业 把杏树作为支柱产业伊始,县委、县政府就注重培养杏产品的加工企业,这是杏农收入的有利保障。目前全县拥有60多家小型杏脯加工厂。
即使这样,张守卿也有苦恼。一直以来,他种的杏一部分走了鲜果市场,但大部分得销往当地的加工厂,“厂子是不少,可杏树也越种越多,价格依然上不来,不少烂在了树上”。政府在找原因时发现,小型加工厂产品结构单一,都做一些果脯、食用杏仁,销售难以扩展,产品多元化成了首要课题。
“2005年,阳高县在招商引资中瞄准产品深加工能力强、能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项目。一家设计规模为年产6万吨杏仁露、2万吨脱苦杏仁、2万吨鲜杏仁的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阳高县县长杨人毅说。不久,大同绿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总投资1.57亿元,目前第一、二期工程已经达产见效,生产三大类7个杏饮料产品,已累计生产1.6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
记者在绿苑公司见到,流水线上,一罐罐杏饮料经过各项程序,打包成箱运往销售车间;公司院内,一辆辆运送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据悉,项目全部完工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1亿元,年利税1.86亿元,年利润实现1.33亿元。公司董事长任富说,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这个项目,积极帮助联系贷款资金,促使项目快速投产。
本报记者 岳晋峰 本报通讯员 吴廷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