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衰退的速度比此前的预期要更快。自1月底开始,我国南方多省市遭受雪灾。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日趋恶劣以及国内灾害天气,从紧宏观调控政策将如何应对?
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次贷危机使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雨雪冰冻灾情,但不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反应过度,甚至产生恐慌。
我国宏观政策基调仍为“从紧”,但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新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调控力度。
灾后短期通胀形势更为严峻 受元旦及春节因素以及我国遭遇大范围雪灾影响,物价水平短期面临较大压力,多数机构预测1月份CPI可能超过7%。国家发改委最新报告也透露,今年1月份CPI可能超过7%。显然,今年春节期间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
高盛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能源短缺和运输瓶颈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通胀压力,并对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蔬菜和其它食品服务的价格已经再度上扬。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贺振华也认为,短期内物价压力较大,但他也表示,此次灾害与1998年洪水和2003年SARS有很大不同。尽管此次雪灾持续时间非常长,范围非常广,但是与洪灾相比,其对基础设施和生产的破坏程度要差很多,影响也更加短暂。因此,物价异常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会改变今年前高后低的基本格局,全年物价上涨同比将有所回落。
从紧政策将因地制宜 但相关专家也对从紧政策表示担忧,如果调控政策一味从紧,能否摆脱物价上涨压力?当从紧政策成功避免了“过快”向“过热”演变后,宏观经济是否会陷入低迷,从而导致增长乏力,同时通胀依旧存在,是否将形成“滞胀”?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日前表示,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方面进行及时调整。但是,樊纲也指出,由于目前中国物价水平较高,利率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短期存款实际利率仍为负,因此仍存在一定加息压力。
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晓东认为,此次雪灾过后,经济过热风险依然很大,通胀形势更是严峻。再看2003年SARS过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2004年的经济大热,投资增长40%,信贷70%,通胀随之上升到超过6%。并最终导致了严厉的调控。因此,从1998年和2003年的经验来看,政府不会改变从紧政策,但会因地制宜改变力度。(记者岩雪) (来源:人民网-《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