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春运之痛的呼唤
文/金风
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使数千万人遭遇罕见的交通大堵塞。归途之中的人们被迫滞留车站、机场,甚至是公路和铁轨上。在团聚的春天到来之前,被海外媒体称为“如史诗一般的人口迁徙”的春运盛况,以一种格外令人焦虑的形象被放大。
经济大发展时期的人口大迁徙,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不可跨越性,已经为率先发展国家的经验所证明。尤其是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更使得这种流动成为必然。事实上,流动也推动了发展。据研究,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前中期阶段,1/4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人口的流动和迁移。
在一定时期内,类似的交通窘迫,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并不罕见。但是,“春运”却是中国独有的节日景观。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超过20亿人次的人口大流动与节日物运叠加,使得中国的春运压力倍于平时。更何况,中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在建设之中,离发达还相去甚远。
如何在传统的团圆文化和减少人口大规模集中流动之间求得平衡?当外出工作的这种迁徙方式,由单一的个体迁徙,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中迁徙,或可成为一种选择。设若相当数量的家庭能够在原居住地之外安居乐业,传统佳节到来的时候,在新土地上的天伦之乐,将令乡愁成为一种恬淡的美好记忆。春运也借此获得喘息。
而在所有的人口迁徙中,农村人口的向外转移,尤其值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农民越来越少,农民才会真正富裕起来。而中国的真正富裕,必须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富裕作为首要目标。农村人口城市化,由此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其不可分割的特性,在农村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及消费方面体现尤甚。个人脱离家庭的劳动力转移只是不彻底的转移。同时,以在城镇定居为标志的家庭式迁徙,将使农村人口彻底脱离与土地的关系,推动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点,带动城市化进程。以制度化的设计,将农村家庭迁入城市,纳入城市化正常轨道,应该是缓解春运压力的治本之策。
欲达此目标,需做出更多准备。户籍制度的改革,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不管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如何安排,事实上,这种家庭式迁徙已经成为现实。北京社科院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半数流动人口在京居留时间在5年以上,受调查的2500余户家庭中,举家迁移的比例超过四成。因此,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大面积家庭式迁徙创造条件,是这次春运之痛的强烈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