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省长”承诺改造 大同煤矿30万人将告别棚户区
在山西省大同煤矿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住了大半辈子的人们,有生第一次住进有大窗户的楼房、第一次用上暖气。这项安居工程将使那里近30万居民受惠。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张涛 发自山西大同
2008年1月27日,阴历腊月廿,77岁的柴玉莲老人和老伴儿早早地就准备着饺子馅儿,和好面,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在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同家梁矿的棚户区居住了55年的柴玉莲老人,是同煤集团首批搬入新居的住户。如今住上了新楼房,柴玉莲认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住进有暖气、天然气的楼房,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和柴玉莲老人一样,同煤集团公司有两万户居民都已经分到了楼房,正在或者即将离开棚户区。
这一庞大的、惠及近30万居民的“大同煤矿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治理改造工程”(以下简称“两区改造”工程),酝酿于2005年年底。2006年11月20日,“两区”治理改造一期工程373栋矿工家属住宅楼拔地而起,有两万多户矿工家属得到安置。
还有二期、三期工程在进行中,一旦竣工,将是全国最大的住宅小区。
棚户区曾是“矿区的农村”
先期入住的柴玉莲老人现在多了一项爱好——常在自己家的大窗前远眺。她曾经居住55年的老房子里,是没有窗户的。
柴玉莲老人说起“几乎住了一辈子的老窝”的居住条件,顿了许久才神情严肃地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1952年20岁的她与矿工结婚,婚后的住房就是依托矿山凿出的一孔窑洞,点的是煤油灯,漫漫的冬夜里,经常半夜被冻醒。
婚后的柴玉莲,每天要到河湾去担水。“我每天还要上山下山地担水,压得肩膀都落下病根儿了!”柴玉莲不忍回忆那段日子。由于交通太不便,她轻易不出矿山。“去一趟矿务局都觉得太远!”
柴玉莲在这个“老窝窝”一住就是55年,孩子们一个个地出生、长大,“老窝窝”却没有同步扩大。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棚户区,有了自己的家,留在“老窝窝”里的只剩下老两口。
棚户区地处矿区周围的山坡或沟畔,位置偏僻,那里排水、供暖、供气、道路等必要的配套设施残缺不齐,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人干脆形容那里是“矿区的农村”。
这些50年前修建的平房从未翻修过,现在早已成了低矮破旧的危房。一些民谣或顺口溜至今流传着,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的景象:“家家烧煤,户户冒烟”“污水横流,地面沉陷,墙壁裂缝”“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
居住在棚户区的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大多数是退休矿工及工亡、工残家属和低收入的员工。棚户区成因多样,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企业重生产轻生活,在职工的住房上投入的资金有限;二是随着房改政策的出台,矿区虽然新建了大批住宅楼,但居住在棚户区的职工却大都已经退了休,收入低,无力购买;三是部分职工将楼房给了儿女住,自己仍居住在棚户区。
煤峪口矿退休工人马长生一家6口人,挤在10平方米的房间里,5人同睡一个炕,拥堵的通道还放着一张小床……但他安贫乐道,没有怨言,因为没有比较,没有反差:十里八乡的矿工兄弟们住得都差不多。“孩子少的人家宽裕点儿,我们孩子多,就挤着凑合呗!”
“代省长”承诺改造棚户区
可是,2005年12月的一天,马长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那天,他家接待一些不速之客,一个“大干部”来到他家,握着他的手说:大同的矿工为全国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矿工们的收入和住房条件都太差了,矿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应该生活得好一些。这么多年了,大家仍然住在棚户区内,很对不起大家。他承诺要用5年时间让矿工和家属告别棚户区,住上新楼房。
马长生听了激动得都说不出话。当时不认识来人是谁,但他知道一定是个“大干部”,后来得知这个大干部,就是刚刚到山西上任的于幼军,他当时还是个“代省长”。
在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于幼军郑重宣布,要用3到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让所有的煤矿职工都住上宽敞的明亮的新楼房!
于幼军宣布的消息不胫而走,居住在棚户区里的矿工马长生们及其家属激动了。
马长生从这一天开始,便做着乔迁新居的美梦。
大同煤矿历届领导班子曾尝试过改善矿工们的居住条件,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都未能彻底根治,成为山西省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最为集中、改造任务最重的地区。据调查统计,在大同矿区有近5万户、约15.9万矿工家属至今住在棚户区,还有5万余户、约14万人住在采沉煤陷区,共涉及近10万户居民、30余万人,改造面积共计1000万平方米。
这一年,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列入了《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山西省2006年承诺为群众办好的12件实事之一。
这一年,矿山棚户区里的居民们都开始做着“安居梦”。
2006年4月17日,“同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仪式举行。同煤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两区”改造指挥部。
一时间,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23支施工队伍和5个省的13家监理单位、上万人的建设大军云集在大同市西南端的建筑工地。
负责征地这一“咽喉工程”的大同市委、市政府对一期3400亩地采取边办手续边施工的办法“特事特办”,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跟踪在现场解决难题。
一期工程在短短8个月内,373栋住宅楼竣工,相当于同煤集团公司57年住宅楼房建设的总和。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领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省委、省政府的承诺。
2006年11月20日,“两区”治理改造一期工程373栋矿工家属住宅楼竣工,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安置矿工家属两万多户。
最舒心的一杯酒
2007年2月14日上午11时30分许,同煤集团四老沟矿退休职工焦建忠一家人,正在刚刚搬入宽敞明亮、装饰一新的新居中包饺子。听说今天有客人要来,老焦大清早便把矿上分给他的年货摆上了餐桌。
客人是于幼军一行,这让老焦一家激动不已。“在晚年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是想也不敢想啊!”在矿区山头棚户里居住了30多年的老焦握住于省长的手激动地说。
焦建忠1970年参加工作,1972年和农村的妻子结婚,就在煤矿附近租了一间小房。“那房又低又窄,上了炕就直不起腰。”焦建忠说,有了3个孩子后,实在睡不下了,1978年他效仿其他工友,在煤矿的山坡上盖了两间共50平方米的平房。就在这两间简易平房里,焦建忠一住就是28年。
在棚户区内的生活,焦建忠不愿回首。棚户区的人们有一句顺口溜:“出门就下坡,雨天漏不停,挑水累倒汉,生火愁煞婆。”
焦建忠说,最头痛的要数挑水和担炭了。从山坡上往下走一里地才有自来水,挑一担水上坡累断腰,男人也要歇上四五次。坡上的平房区没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场,没有下水管道,到了夏天蚊蝇乱飞。
后来,企业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焦建忠有3次机会买到企业建的楼房,因为家庭困难都放弃了。儿子大了要成家,他和妻子节衣缩食,为两个儿子各自买了40多平方米的一套小楼房,女儿结婚了也有了一套不大的楼房。
焦建忠退休后对老伴儿说:“咱俩这辈子是下不了山坡、出不了这两间破房了!”但这话说得为时尚早。
于幼军来到老焦的家中,和在场的同志说:“广大矿工兄弟常年工作在井下,为地区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让你们住上新居是我们应尽的职责。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决策,用三至五年时间,让全省居住在棚户区和沉陷区的100多万煤矿职工和家属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楼房。去年启动,一年就初见成效。我们都为矿工们高兴啊!”
应焦建忠一家人的邀请,省长于幼军、副省长牛仁亮及省直有关厅局、大同市、同煤集团主要领导人,在老焦家一起包上了饺子。按照当地的习惯,于省长还把一枚象征吉祥的硬币包在了饺子中。
当焦建忠把第一杯酒献给省长时,于幼军提议,这杯酒要为乔迁新居的矿工兄弟们干杯!他说:“这是我喝得最高兴、最舒心的一杯酒,这是为大同市、同煤集团30万矿工家属即将陆续告别居住了数十年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而喝的一杯庆贺酒!”
目前,同煤集团“两区改造”二期902栋新楼4万套住房建设工程已经开工。2007年8月6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启动“两区”治理改造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2.5亿元,开工建设241万平方米575栋楼。
楼层是抓阄抓到的
1月28日,记者走进这片崭新的楼区,居民还不知道这个小区的名字,都习惯地称为“棚户区”,寒冷的天气挡不住正在准备年货的矿工们内心的喜悦。来来往往的大巴上,记者看到标着“矿务局-新区-棚户区”的路线。“棚户区”俨然成了矿工们抹不去的记忆。
柴玉莲和老伴儿住在B区52号楼5层,是一套两居室,建筑面积62平方米。老人的家没有任何装修,拿到钥匙后就搬进来了。“就我们老两口住,还装修啥!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的心里已经乐开花了。”
老人花了3.6万元买下这套住房,楼层是抓阄抓到的。有人说柴玉莲手气不好,抓了个高层,老人每每反驳:“住得高、望得远,我每天在高处看窗户外面,心里舒坦着呢!”
“两区”物业中心党委书记李德斌向记者介绍,“两区改造”的楼房有三个结构:45平方米的一居室;60-70平方米的两居室和80-90平方米的三居室。
据李德斌介绍,2007年4月5日,物业公司正式成立,对先期入住的3000户居民进行管理与服务。现在已经有1.6万户居民领走了钥匙,大多数居民都在准备搬迁中。因为半个月前天然气刚刚开始使用,所以,小区马上会迎来入住高峰。
“小区是有名字的,可是老百姓还都不知道。我们整体叫做泰和区,这里面又分为泰安里、泰昌里、泰乐里、泰福里、泰丰里、泰华里、泰荣里、泰庆里八个小区,可是因为都是刚刚起步,现在楼体上还没有标出名称。大家还都叫棚户区A区、B区、C区、D区……所以,我们还有许多配套工作要做。”
对于小区的物业收费,李德斌解释,最早入住的居民,每个月只需交6元钱,6个月之后入住的,按每平米0.3元交纳。这是大同市物业收费规定的最低标准。“这儿居住的相对都是低收入阶层,而且我们的物业服务还在逐步完善当中,所以收费肯定是最低的。”
李德斌告诉记者,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的有3个小学、若干商铺,还有1个中学今春开工,幼儿园、医院等一系列相关机构也都在规划范围。
由于小区刚刚建成不久,相关的配套设施还在建设过程当中,但是这儿的老百姓没有怨言、没有不满,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悦、都是对未来的期盼。
(本文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