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方面需扪心自问
■徐迅雷
中国人多,春运的人次更多,这确实是很难的事情。人均铁路长度只有一根香烟那么长的中国,如何服务好旅客,远远不止是关乎“运输学”的学问。
最近两个有关铁路的新闻事件,影响很大: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炮轰”铁道部,批评抗灾不力;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应批评,毫不留情地严厉“驳斥”郭锡龄“既违背事实又违背常识”。
面对铁路方面的回应,网友的跟帖评论几乎是“一边倒”,比如说:“广州市政协副主席说的是大实话”;“铁道部服务难道还很好不成?坐了无数次火车,对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认识:上辈子欠了他们一屁股债”;“你一个政协副主席就想批判我们中央企业?笑话,谁理你,谁怕你啊”……
被批评,总是不爽的,这是人的本性;喜欢听好话,是人,大抵皆如此。然而,批评你,多半是因为对你寄有希望。广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来以敢言著称;他们批评铁路,在细微之处或与事实有出入,但从“形而上”的层面、从思想理念的高度看,他们批得真是没有错。
若说有“铁路病”,还真是“体制病”。垄断或准垄断的企业,亦官亦民。当受到批评时,它是官,吃不得批评;当运行困难时,它是“民”,委屈得不行。
多年之前,我曾与家人坐火车从桂林回浙江,没有座位,拥挤得简直是无立锥之地,那种长时间长途旅行的痛苦让人永铭不忘。不久前我去过欧洲的瑞士和德国,坐火车跑了很多个城市,那车多人少、宽敞舒适、安详宁静、交通工具之间转换为“无缝隙衔接”的情形,让坐车的人明白什么叫享受。今年除夕之夜,就是大家正在看“春晚”的时候,我坐火车回丽水青田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在火车站就领教了什么是细节上的“稀缺人性、不见温暖”:从一楼到二楼的扶梯竟然是不开的,我一家三口拎着大包小包,与众多旅客一样,比拼体力攀爬上那扶梯,小女儿还摔了一跤;偌大的候车厅挂了很多电视机,可是不见一台开着,皆为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个时候让那么多的候车旅客看一眼春晚的演出,不会费多少度电吧?
除夕夜,团圆夜,这些为了家园的片刻温暖而辛苦旅行的百姓多么不容易,可是,旅途中并没有感受到“旅途因温暖而美好”……不是这些旅人有多少苛求,我们的百姓真是最好的人,他们忍耐、平和、向往,只要走得成就满足了,可有些习惯于坐小车出门的人,是不知道他们那种艰辛的。
在世界上,铁路的运营,有国营的也有私有的。在铁路运输业发源地英国,铁路部门原本是国有的,后来经过改革变为私有,5年后又重新回到国营体制。但无论是私有或国营,其目标只有一个,让铁路为旅客服务得更好,属于“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我们无论公私,皆为经营者自己得利最大、舒服最多,那么,永远不会抵达为公众更好服务的目标。
这是网友概括的年前年后发生的“道歉”:我们的温总理道歉了,为了那些在雪灾中被困的人们;郴州人民政府道歉了,为了那些在黑暗中过节的郴州百姓;铁道部副部长道歉了,为了那些在贵昆铁路意外中失去生命的人们;韩国首尔市长道歉了,为了那些因崇礼门被烧毁而痛心的国民;澳大利亚总理道歉了,为了那些因政策失误而饱受歧视的土著居民;陈冠希和阿娇道歉了,为了那些疯狂的粉丝和社会的道德良知;陕西林业厅也道歉了,为了四个月前那张草率发布的华南虎照片……
如今面对乘客之死、委员之批,铁路方面正确的态度是立即给予严厉“驳斥”,还是冷静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以为,铁路方面恐怕需要扪心自问:心中是否真正装着旅客?如果心中真正装着旅客,就会看到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否则,看到的只会是“该做的都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