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7块银幕与51亿元产值:中国电影收复失地
主笔◎王小峰
18.01亿元,这是2007年国产电影全年票房收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曾进入最低谷,中影集团统购包销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市场经济趋势,零拷贝的电影屡见不鲜,电影上座率直线下降。1994年8月1日,电影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开始把电影推向市场化。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出台打破了过去只有国家指定的16家电影制片厂才有资格拍电影的行规,任何国有、民营企业都可以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这样,将电影完全市场化。
2003年以前,中国电影总票房每年在9亿元以下,5年后,票房已经超过了33亿元。正是这种增长势头,让国产电影在投入上更有信心。从《英雄》开始,中国进入了大片时代,这些大片创造的票房也一直改写着过去的纪录,而随着院线的改建,电影观众越来越多。2008年春节档期的电影票房,尽管大部分地区受到雪灾影响,总票房比过去同期仍然增长了20%左右。目前,《长江7号》的票房已经超过了1.5亿元,如果没有自然灾害影响,这部电影的票房还会更多,而在过去,春节档的电影票房一向不如年底的贺岁档票房高。《长江7号》的票房收入也在改变电影发行的观念,春节档期的票房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绝对的数据往往会掩盖真实情况。国产电影真正繁荣了吗?真具体分析,还很难下这个结论。每年的电影票房都是由少数几部大片支撑的,2005年票房过千万元的电影只有10部,2006年有13部,2007年有21部,这占整个国产电影年产量的几十分之一。更多的国产电影到目前也仅仅是收回投资成本并略有盈余,还有少数电影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而从目前的院线规模看,每周同时上映的电影一般在3部左右,一年约150部左右,大部分电影根本进不到院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收回成本。“二八定律”在国产电影票房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从院线角度看,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中等投资规模的电影来填补放映档期,但恰恰这类电影数量很少,除去暑期档、贺岁档和春节档外,其他时间的电影票房并不算好,很多大投入的电影都把档期安排在这三段,对开发其他时间段的档期还没有信心,因此就出现《集结号》、《投名状》两部大片挤在一个贺岁档争夺票房的现象。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高军说:“《集结号》、《投名状》的口碑明显好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为什么票房没有高过它们?就因为两部大片同时上,使得阶段性消费到了极限。”从全年的电影档期安排看,旺季很旺、淡季很淡的差异非常明显。
从电影院线的布局看,经济发达地区电影市场非常好,去年新增的院线和银幕多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电影市场并不好,东部个别电影院的年票房收入就是西部某省全年票房的收入,这种落差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极度不平衡。而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影票房最好的也只是集中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东部中等城市在院线建设方面还没有达到普遍现代化,很多院线亟待改造。耿西林介绍说:“2005年票房过千万元的影院有35家,2006年是59家,2007年是78家。票房在100万元以上的电影院2006年是312家,2007年是372家。这些只占1527家影院一少部分。这372家影院大都在90年代之后进行过翻修、重建,但是老影院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优势已经很困难了。”也就是说,就像大片分割了大部分电影票房一样,大城市的院线分割了大部分电影票房,而对于市场更广阔的农村电影市场,农村数字电影工程也刚刚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城市票房较高的大片未必适合农村,如果开发农村电影市场,除了国家政策扶植之外,也需要投资方将来更多考虑适合农村的题材影片出现。
从软件资源上看,目前在票房上有号召力的演员并不多,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内地演员加在一起不过几十人,仅靠这样的演员阵容很难给更多的电影票房上好充足的保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人们寄希望这些演员去创造票房的时候,他们的片酬也会越来越高。由于中国没有实行好莱坞的票房分账制度,很容易出现演员过高的片酬导致电影成本无限增高的现象。目前韩国电影已经出现这类问题,由于演员片酬过高,导致成本增加,对票房的要求也高,韩国电影已经出现了投资拍电影亏损的现象。去年,李连杰在拍《投名状》时片酬已经过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信号。
从另一个角度讲,出于对国产电影产业的保护,目前在引进外国电影方面还有一定限制,这种政策上的保护让国产电影很快复苏,但尚不足以说明国产电影繁荣了,它在市场化方面也仅仅处于完善阶段。对于投资方来说,还没有形成群雄逐鹿的状态,目前比较有实力的投资企业中影集团、民营的华谊兄弟以及老牌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大多数有能力拍摄电影的公司、制片厂每年的电影产量和影响都不大,产值也不高。33.27亿元这个数字如果换算成一个企业的年产值,都不会排进前500强,但它却是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中国电影繁荣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国产电影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因为中国电影真正市场化不过5年时间。
60年代“文革”以前,中国可供放映电影的场所(包括电影院、俱乐部、礼堂、剧场等)有1万多处,现在只有1527家影院3527块银幕,而中国人口在这30年间翻了一倍,目前的电影院线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的数量——以美国的3.6万块银幕作参照,中国应该有十几万块银幕才能达到人均需求。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并没达到绝对繁荣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产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电影产品衍生的其他产品开发目前几乎是空白。从目前看,国产电影的收入基本上靠票房、广告、音像产品和海外版权四大块,在国内外版权后继开发上没有拓展出太大空间。投资方从立项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电影的“剩余价值”,如果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在一起,以电影本身的优势影响到其他相关产品的市场开发,将是一块更大的利润增长点。在美国,电影票房一般能收回整个电影投资的1/3,其余都通过其他方式收回,比如各级电视网的版权、各种音像制品开发等。但目前由于国内在音像制品版权保护上还存在问题,盗版和网络下载影响投资方利润的回收,使他们在音像产品开发上缺少积极性。对某一类电影仍可以开发其他市场,比如电影《无极》已经开发成手机游戏,《长江7号》里的太空狗也在电影上映同时打入玩具市场。但整体上讲,电影的附属产业链开发仍存在巨大空间。
从数字上看,国产电影出口收入已经超过了在国内的票房,但是如果把出口产值换算成美元或欧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如一部美国电影在美国市场创造的票房。对于相当一部分中低成本投入的国产电影,它们的营销方式更多依赖国外的电影节,通过各种影展出售版权,而大部分国产电影在国外院线的票房并不好,相对比较好的是《英雄》。这意味着只有国际化制作阵容和大牌明星领衔的大片才有打入海外市场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向好莱坞模式看齐。按照我们的电影市场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中等规模投入的电影来说更重要。目前中国电影跟日本、韩国电影一样,在国外市场并不好,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不管什么样的国产电影,在海外都属小众电影。韩国去年拍了不到75部影片,只占总票房的40%,真正全面盈利的只有5部影片。
国产电影几次“申奥”的失败,能看出中国电影人想在发达的国外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就目前国产电影的实力而言,还不足以走向世界。过去,中国电影一直被当作舆论工具。高军说:“商业化的运作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长久以来带给西方国家‘中国电影靠行政命令、红头文件运作’的不良印象,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筹码和地位。”但这尚未提高国产电影在海外的商业地位。随着电影逐步市场化,它从意识形态走向市场,由两性统一(思想性、艺术性)变成三性统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观赏性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市场,遵循商业规律。从《英雄》到《集结号》只不过5年时间,目前很多国内大片在中国农村都没有市场,国外的市场就离我们更遥远了。事实上,即便将来国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奖,也不意味中国电影就能真正立足海外,只有真正占领海外市场,才能让外国人接受中国电影的价值观。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