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大增 记者发现,近来的物价上涨已使农村家庭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一部分农村家庭感到生活压力加重。
在福建省泰宁县,当地农村居民以食用猪油为主,该县梅口乡廖元村下居洋自然村64岁的村民温秀清告诉记者,近来感到涨价最厉害的要数猪油,一公斤猪油价格在去年是12元,现在涨到了25元。
温秀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人一个月消费猪油5公斤,他一家5口单猪油一项月支出增加300多元。
泰宁县杉城镇吕家坊村村民李全伸刚盖起三层新楼房,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感触更深。他告诉记者,山区的房子需要提高抗灾能力,就不能再盖以前的土木结构房,而要盖钢筋水泥结构的。建材价格全面上涨,盖房费用也大幅增长,前两年盖一层楼需用4000多元的钢材,现在盖一层的钢材费用要5000多元,砂石料、水泥、砖块等价格都涨了。三层楼盖下来,建材就让他“多支出”1万元。
李全伸在离家15公里的县城打工,摩托车是他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李全伸说,汽柴油价格涨了,摩托车用油越来越费钱,过去在加油站加10元钱的油,来回跑一趟县城还有剩余;现在加10元钱的油,跑完单趟,油就差不多用完了。而打工收入只有多干一天才多收一份,增收很困难。
李全伸家用的瓶装液化气,一瓶14公斤装的液化气在去年初只要87元,现在涨到了118元,为省钱只得减少用气量,李全伸家现在做饭尽量烧木柴。
在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夏道镇夏道村,郑淑贞一家三口人,儿子在念中学,丈夫是泥水匠,她在村办针纺厂打工,一个月收入600多元。她告诉记者,过去孩子住校一个月伙食费200元,这半年来一个月300元都嫌不够,占了她月收入一半。她丈夫有活干就有钱赚,没活就没钱,收入不固定,因此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就紧了起来。
农业生产各项成本投入增加 物价上涨造成农业生产各项成本投入明显增加。温秀清养有一头母猪,他说,去年下半年开始,养猪效益好转,去年9月底拿到了50元母猪补贴,但饲料价格涨了,猪病防疫费用也涨了,养猪成本与风险增加,养猪收益就没有预料中的高。
温秀清说,以小猪饲料为例,去年一包50公斤小猪饲料价格90多元,现在涨到了150元,一头小猪一个月吃饲料300元左右。小猪两个月长到30公斤,可以出栏销售,按一公斤24元计算,一头小猪能卖700多元,扣除两个月的饲料费600元,能赚100多元。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头小猪都能成活到30公斤,猪病流行使得养猪风险加大,一窝小猪刚生下来时可能有十五六头,一旦得了病,出栏时可能就只剩下七八头。为预防猪病,就要给小猪打疫苗,过去一头小猪防疫费5元左右,现在防疫费涨到了40元。
在福建省古田县城西乡宝溪村,村委会主任彭召来告诉记者,由于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们都减少了购买量。一季水稻喷施杀螟虫农药大约六次,每亩水稻仅杀螟虫农药费用就比上一年增加了50元,单农药一项,就基本抵消了农业政策性补贴,种养业比较效益进一步下降,农民纷纷弃农进城务工,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户则需要依靠借贷来维持生产与生活需要。
支农惠农政策有待完善和加强 近年来,我国切实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古田县政府干部邹高武认为,造成农民负担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还未根除,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依然存在。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伟平认为,当前物价上涨不仅没有让农业、农村、农民获利,反而凸显“三农”问题的脆弱。农业发展弱势又使得农产品供应不足,加剧物价上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继续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整对农业的投入方式,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将资金向“三农”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三农”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支农惠农的有效性。
农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使得一些惠农政策的效应可能大打折扣。泰宁县常务副县长郑剑波说,应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将资源性价格上涨部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补贴给农民。政府对种粮农户,可根据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上涨幅度,按其种粮面积多少直补,有效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需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增收建立长效机制。记者:来建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