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首例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取得成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找到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消息一传出,即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
让人惊讶的是,这一新技术的“主刀”者是该院血液科年仅35岁的副主任张曦博士。
其实,在新桥医院,像张曦这样在科研和临床技术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是个别现象,该院近年开展的世界第三、国内首例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世界罕见的“异位心”矫治术、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心脏不停跳小切口手术、国内首例微创椎间盘镜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等,其主刀医师均为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干部。有人称,该院在科技创新中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该院团委也因此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200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敢让“娃娃”挑大梁 勇于创新,关键在一个“勇”字。创新,成功了自然可喜,但失败了呢?很多时候,正是缺乏一份勇气而阻挡了创新的步履。
但新桥医院的年轻人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上至院党委,下至院团委、科主任,包括身边的老专家老教授,总是鼓励他们:“去闯一下,成功了,我们为你请功;失败了,我们给你担责任。”
靠着这些坚强的“后盾”,肖颖彬在32岁时就挑起了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的大梁。带领着一群当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科室就跻身全军四强、全国八强的行列。他们自创一套综合序贯排气技术,开展微创小切口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并在世界上首次将此用于1岁以内婴幼儿,最小的出生才12小时,一举解决了长期令医学界困惑的患儿术后脑损伤问题。目前,他们已运用此技术开展手术4500多例,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他们创造的多种手术方法,已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曾被称为“娃娃”的年轻人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
心外科的建设发展经历,正是新桥医院敢让年轻人挑大梁的一个成功缩影。据介绍,该院近年来年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0余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12项,20余项达军内领先或军内先进水平,10余项填补重庆市空白,而这些课题中,有三分之一的课题主要完成人为团员青年。
“风筝模式”吸引“海归” 几年前,一台高难度的脑肿瘤切除术,戏剧性地将新桥医院3位年轻的“海归”博士联系在了一起。
在那惊心动魄的17个小时的手术中,任先军、谭颖徽、杨辉3个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人各展绝学,轮流上阵,在无影灯下联手上演了一出拯救生命的接力赛。那是国内首例成功的复杂脑肿瘤切除术。
这例曾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的手术,只是该院近年来众多高精尖手术中的一例,但由此彰显出该院“海归”青年群体的能量却可见一斑。
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该院始终坚持开放式培养理念,对留学人员的管理采取“风筝模式”。一方面,通过经常、定期地交流、沟通、联系加强管理,并对学成回院人员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多种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对暂不能回院工作的留学人员,采取“不求所有,唯我所用”的灵活政策,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激励留学人员继续从事国外的研究课题或开展新的科研工作,想方设法为其拓展学术研究空间。一收一放,牢牢地牵引着年轻学子的心。任先军、谭颖徽、杨辉3位都是谢绝了国外一流医院的盛情邀请和高薪待遇而回院工作的。
目前,该院高级职称167人中,中青年占一半;31位博士生导师中,40岁以下达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中,青年占21人,在全院形成了一个突出的青年人才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