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现场,新风扑面。成都军区某炮团在上报两名先进个人和两个先进单位的事迹材料时,没有提供书面材料,而是采用口头播报的形式。第二炮兵某基地按照打仗的要求转变领导作风,由各级领导干部组成的先锋突击队总是冲锋在前(见本报2月23日二版)。
笔者认为,这种“战时”新风应该劲吹平时。
灾场如战场。灾情紧急,容不得拖延迟误,容不得疏忽草率。部队尤其是机关如果作风不实,就会贻误战机,影响效率,甚至酿成大错。抗灾救灾斗争改变着部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改变着机关的思维方法和指导方式,比如,喊空口号少了,真抓实干的多了;公文旅行少了,身体力行的多了;遥控指挥少了,亲临一线的多了。与此同时,不少部队把抗灾救灾当成检查自身工作的一个契机,当作检验自身作风的一面镜子,看看工作上有哪些需要加强,作风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制度上有哪些需要完善。
“战时”新风带给大家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完全能够这样做,我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平时没有想到去做、没有主动去做。“战时”新风带给大家这样一个思考:能不能让这种新风劲吹平时?不用说,官兵们肯定都希望抗灾救灾中的种种好作风、新气象能够延续下去,融入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从而走向常规,变成常态,而不仅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紧急行动和临时行为。
其实,很多“战时”新风原本就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一次,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与坚守阵地的部队通话时,刚说了一句“军党委和首长都很惦念前面的同志”,电话员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首长别啰嗦了,拣要紧的说,先下命令吧!”秦基伟当即接受电话员的批评意见,用简短的话下达了作战命令。但是,由于长期和平环境的熏陶,这些在战争年代用鲜血和胜利凝成的好作风被少数同志遗忘了、丢掉了。令人欣喜的是,在抗灾救灾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这些好作风又回来了。
让“战时”新风吹向平时,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克服习以为常的陈规陋习,删除见怪不怪的繁文缛节,打破禁锢自己的条条框框;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一些零散的、即兴的、临时的做法和措施系统化、稳定化、经常化、法制化,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暂为长远。
(作者单位:武警部队政治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