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中国新航程
——写在两会即将开幕之际(一)
3月3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此次两会有着一个恢弘壮丽的背景:这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第一个两会;是北京奥运会之前召开的两会;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两会。
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暴雪天气袭击了中国南方20个省市区,使充满生机和繁荣的中国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考验,但也使13亿中国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从而迸发出让整个世界为之赞叹和感动的力量,成为抗击冰雪灾害取得胜利的重要内在基石。
一个春节无法回家的农民工受到了打工所在地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后来在家书中这样说:这是我度过的最温暖的春节。
在过去的5年中,绝大多数普通中国公民都收获了这样的温暖和感动。在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引下,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旗帜下,一个东方大国在取得社会经济历史新跨越的同时,也使13亿中国人更加充分地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5年,被公认为经济发展既快又稳的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2年的12万多亿元跃升至24万多亿元,净增12万亿元。经济始终平稳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10.6%。
这5年,更是国家财力着力向民生倾斜的一个重要时期。从2002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从1905亿元提高到4318亿元;教科文卫方面的支出,由2004年的5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26亿元。把钱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成为财政支出结构的显著转变。
2007年秋天,一次历史性盛会———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为未来5年中国的改革发展描绘了崭新的蓝图。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要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以人为本、促进民生的内容将在这次两会提到崭新高度,将使民生更发展,民主更保障,民心更聚合,民情更畅达。五年求索
镜头一2007年3月1日,位于兰州市北部山区的青白石中学开学。标明新学年“一费制”收费情况的小黑板立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对巩固入学率很有效果,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因缴不起费用而辍学的孩子。”该校张茂军校长激动地说。
此前,2007年1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从春季学期开始,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此外,启动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在经历多年“收费教育”后,共和国的义务教育,终于彻底向全国农村孩子敞开“免费之门”。
镜头二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2亿多城镇居民。
而在农村,中国致力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看病也能报销”。“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试点,到2005年下半年扩大试点范围,再到决定今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这一制度。如今,“新农合”已让7.3亿农民受益。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镜头三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中廉租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按照这一意见确定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而到“十一五”末,全国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2007年又有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2.2%和9.5%。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5年,“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著:2003~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新增约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达1204万人,不但完成预定目标的134%,更创下2002年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高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失业率持续微降。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末和2005年末均为4.2%,2006年末为4.1%,2007年末进一步降至4%。
声音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中国将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证广大群众"病有所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作出承诺。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
观察少了对GDP的盲目追求,多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在这不平凡的5年中,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
2006年,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寿终正寝。也是在2006年,从800元翻为1600元的新个税起征点开始实行,从2008年3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再次调整,达到2000元,工薪阶层中的大多数人从中获益。从2005年开始,退休人员连续几年增加养老金。经过长期博弈而最终出台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更是有力地帮助了亿万劳动者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过去5年中,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持续改善。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政府对教育、卫生、低保等社会事业进行政策扶持,以期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
而在城市中,针对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持续高涨的房价,中央频频出台调控新举措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2005年的两个“国八条”,2006年的“国六条”,到2007年的调整住房信贷政策、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人们看到了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党中央明确表示,将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今年的地方两会,吉林、辽宁等省提出,财政支出把“普惠民生”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财政并不宽裕的陕西省提出“民生八大工程”,并据此编制出了第一个省级五年中期“民生预算”,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了对民生问题持续投入的难题。重庆市提出,未来5年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城镇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我们为这样的努力喝彩。但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民生问题,我们还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毕竟只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我们彻底破解民生问题提供物质保障和变革前提。新的征程
镜头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低保户王福元、刘冬梅夫妇2007年搬到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一套61平方米的住房。这套住房两室一厅,位于二层,光线充足,每月只需交20元租金,政府部门还定期维修。
镜头二为了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河南一些地区采取把外出务工人员定点报销医院搬进大城市的做法,让外出的农民在务工当地就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减免。
镜头三中国政府网2月19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国务院2005年规定的就业再就业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日期为2008年底。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02年以来,国家推行积极就业政策,通过各项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或扶持他们自主创业。此外,政府还购买公益性岗位,大力促进就业。
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422元,到2006年达21001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0%,比同期GDP增幅高2.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实际工资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目前,国家正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各地都已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多数省份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月均714元增长到963元。截至2008年2月4日,全国已有99.97%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432万人领到了今年1月1日增加后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实现春节前全部发放到位的目标。
声音“原来种粮是种得多亏得多,现在种粮不但不交农业税,国家还给补贴呢!种一亩水稻原来亏37元,现在稳赚180元。”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角湖村村民李开明说。
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养老金在过去连续3年提高的基础上,未来3年还要提高,每年的幅度可望在10%左右。我认为,老有所养还要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接续的问题。以后是不是在财政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全民的国民养老金,我觉得未来也是可以考虑的。”
观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一个让太多普通中国人备受鼓舞的愿景。
这种利益首先体现在“钱袋子”上。人们欣喜地看到,近期国家正采取多项举措,缩小收入差距的“数字鸿沟”: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个税起征点,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连涨3年,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
今年春季开学,辽宁、湖南、广东等省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年内,甘肃、河南、福建、吉林等省也将陆续实现这个目标。继去年春季开学全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在即将出台的新医保方案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象“三张网”,共同构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依旧任重道远。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未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分配矛盾较多。如何遏制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问题?今年政府在增加各阶层工资收入方面将有哪些考虑?再如国家财政在教育投入上还没有达到4%的目标,医疗改革尚未开全面启新的征程,大中城市房价仍远超出百姓承受能力……五大“考题”
镜头一2007年12月11日,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住交会。行为艺术家梁克刚,将自己的头和双手用住房平面模型的“枷锁”紧紧锁住,他频频走到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展台,以“房奴”造型展示行为艺术。
此前,一项调查显示,逾三成房贷族月供占收入50%以上。他们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
镜头二“为什么政府花钱增加的比例会比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比例还多呢?”“这些钱都花哪去了?”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些省人大代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时频频发问。
镜头三上海某合资企业员工在网络“晒工资”,说自己“月收入”9000元;而黑龙江某乡镇卫生院的主治医生则叹息:他的“年收入”才4000元。
数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售价同比上涨11.4%,环比上涨0.3%。就连市场“拐点”说甚嚣尘上的深圳市,环比也不过跌了0.2个百分点。
声音“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繁荣了,但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终不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说。
“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对于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得不到满足。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突出的位置。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
观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仅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一道道民生“考题”,已经成为中国今日关键命题:
———劳动就业:到2020年,要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社会保障:必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医疗卫生:新医改方案必须尽快出台,发挥医院公共资源的作用,提高医药使用效率,降低群众看病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买药贵、看病难的问题。
———教育收费:在近年来的价格举报中,教育乱收费一直位居首列。必须全面清理、规范和公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确保“钱”不会成为贫困家庭学生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收入分配: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百姓住房:有效遏制房价上涨,确保居民“住有所居”。
……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的转型,新的民生问题正在凸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围绕这些难题,我们做了努力,我们将继续努力。
下一个5年,我们肩负重任。我们充满期待。于是我们集体把热切的目光投向即将拉开大幕的两会。我们相信有了改革开放30年积淀的丰硕改革发展成果,有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正确方针的指引,民生中国必然会从那里开启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