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评论:“粮食危机”无需恐慌
【作者】徐斌
所谓“粮食危机”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呼吁全球更加重视农业投入的契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这是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提出的说法。
与《金融时报》持相同看法的不在少数,今年初达沃斯世界论坛上,粮食问题被列为继次贷危机之后的第二大全球性问题;去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还有不少媒体认为,粮价上涨将引发新一轮通胀,从而引爆经济危机。
但若理性分析粮价上涨的原因,不难发现,粮食涨价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呼吁全球更加重视农业投入的契机。
高粮价不是通胀源头
粮价上涨很容易被看作通胀源头,而通胀也常被视作引发经济危机的前兆,这是“粮食危机”的逻辑。但仔细观察本轮全球性通胀后却可以发现,粮价上涨并非通胀的原因,只不过在通胀形势中,粮价的上涨最容易被放大罢了。
本轮全球通胀的根源在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最先作出反映的是全球股市、房地产价格暴涨,接着就是实体经济领域内包括农产品、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多的资本总是追逐产出最少的产品;而粮食生产比不上工业产品那样能显著地增加产量,因此在物价齐涨的情况下,粮食往往涨价显得最为惊人,甚至被误认为是通胀根源。
根源在于供需不均
通胀是放大粮价上涨危险的重要因素,但粮价上涨的根源还在于供需不均衡。近年来,全球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投入不断减少。2006年,全球耕地降低到历史以来最低点,粮食库存储备只够全球56天食用;而与此同时,需求却在飞速增长。
中国耕地面积自1982年之后就以惊人速度递减,到2007年国家不得不提出要保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同时,农村精壮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务农人员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收入连年提高,食物结构变化不小,尤其是城市居民,逐步向肉蛋奶高蛋白食物结构倾斜。
想像一下,每个城市居民多吃一块肉,就意味比原先多一份饲料需求。中国粮食产出20年来基本是紧平衡,一旦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对粮食需求增多,原先的紧平衡就被打破,粮食价格就会飙升。
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是如此,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些国家的食品结构也发生变化,粮食需求爆增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看到这一点,“投资大师”罗杰斯今年初放言:全球将迎来农产品大牛市。
高粮价将给农业“增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上涨的涵义,就是社会资源需要更多地向农业领域配置。将来,更多土地将从高尔夫球场变为农田;原先为生产乙醇而种植的玉米地将改种小麦。资源配置的结果,就是全球粮食产量大增,最终平抑粮食价格。当然这需要时间。按罗杰斯的看法,给农业追加投资,再到产出大增、达到供需平衡,至少要10年左右。
说到底,所谓的“粮食危机”和次贷危机不可相提并论,前者不过是商品供应相对于需求而言短缺而已。次贷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人花了不该花的钱,买了不该买的房子,生产了不该生产的东西,一旦经济不景气,收入降低还不起债,人们就得节衣缩食。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危机”都会导致市场资源重新配置。
如此观之,我们不必对粮价上涨感到过于恐慌,对粮价实行管制也非明智之举,因为价格管制不会多打粮食,反而会因提不起农民积极性而减少市场供应。(作者系安邦集团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