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中国最近30年来的开放史,那便是“合资”了。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来华。在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时,他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议,最好采用“中外合资”形式,英文是“jointventure”。
他解释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这种模式很快得到小平同志的认同并且付诸改革实践。
“幸运的是,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汽车企业开始一场非比寻常的"婚姻"”。3月3日下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告诉笔者。他本人也很幸运,因为刚刚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手。
在张绥新看来,这是缘份。1978年,上海拟改造上海轿车厂,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换汇。项目获批后,上海即向全球知名汽车厂发出邀请。当时,法国企业觉得返销和外汇平衡有问题,丰田正在热火朝天跟台商谈合资,日产只愿意提供旧车型。惟有德国大众接住了绣球,他们正希望在亚洲找一个生产基地,与日系车竞争。
1985年,双方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张绥新说:“大众汽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上海大众的谈判项目,为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提供了示范个案,后来大众又成功地与长春合作,建立一汽大众,也证明双方股比50对50的合资模式是正确的,大众在中国的发展思路被中国政府接受,这为大众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尽管后来,很多人不断质疑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核心技术投放问题,但是,公平合作的合资模式由此成为汽车整车项目对外合资的原则。据说,后来的《合资法》则参考了上海大众的合营章程。
对此,张绥新的解释是:“截至2007年,大众汽车集团约占中国汽车行业总投资的五分之一,总计超过64亿欧元。合作伊始,大众汽车集团就带来了现代化技术、高生产标准,并为当地雇员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在帮助中国建立供应商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德国大众允诺在中国建立发动机厂,设计产能是当时中国国内需求的3倍,多余的批量出口换取外汇。同时,德国大众从一开始就建立学徒培训中心,完全是引进德国的学徒培训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大量去大众德国总部等培训和学习。
张绥新说:“大众培养的人才为中国汽车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汽车企业领导都有在大众的工作经验,比如奇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副会长也曾说过,汽车合资企业,首先是培养了人才,不仅培养了制造工艺的人才,也培养了设计人才;然后是奠定了零部件工业的基础,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
1987年,上海桑塔纳国产化率只有2.7%,一辆车只有车轮、收录机是国产的。8年后,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60%。当年,中国生产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要送到狼堡由大众进行认证,中方及行业主管部门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上海大众的第一批零部件配套厂,大多是上海的弄堂小厂,达到大众标准谈何容易。直到许多人向上面告状,说德国人在卡我们的脖子。还有人提出了零部件要搞内需和出口两个标准。但德国人就是“倔”,坚决按合同办事。理由是“轿车是价格最昂贵的工业产品,消费者花了他们来之不易的钱,就应该得到一辆安全、质量、外观完全合乎标准的桑塔纳轿车”。
“最初为桑塔纳生产零部件的企业,现在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当前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惨淡的情况下,当年跟着我们一起干的那批企业也能生存得很好。”张绥新称这多少与德国人对技术的高标准有关。
事实上,面对目前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大众汽车也不得不调整战略。张绥新说:“中方合资伙伴和大众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目前,原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大的局面很难改变,为此,大众(中国)准备3年内降低40%的生产成本,每年提高10%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在内外夹攻的竞争格局下,也出于对能源与环境的考虑,大众汽车在中国全面制定了“动力总成战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大众汽车还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的环保教育行动。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中国生产的所有车型的燃油消耗和排放降低20%以上。”目前,大连发动机厂和大众在中国建立的两个变速箱工厂,均代表着德国大众的最先进技术。例如,采用汽油直喷合涡轮增压技术的新一代TFSI发动机、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七速DSG双离合器变速箱等等。据透露,4月份,大众汽车这些技术先进的产品将集体亮相北京车展。(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