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用自己的手艺——铸造技术,自费七万元人民币,在自家的青铜铸造厂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青铜圆鼎。 中新社发潘海涛摄
中新社石家庄三月七日电题:河北一农民铸鼎记录中国改革足迹
中新社记者 潘海涛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靠近、转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用自己的手艺——铸造技术,铸鼎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记者今日来到王三妮家时,他正忙碌着赶制“恩惠”铜鼎。鼎上铭文刻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实行了多项惠农惠民政策。从二00六年起,让农民告别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
早在二00六年,王三妮就自费七万元人民币,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青铜鼎。该鼎高一米,重二百五十多公斤,刻有铭文五百六十余字,记录了农业税在中国产生和终止的过程。王三妮在鼎上刻着:“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
灵寿县是河北省中西部的农业县。王三妮今年六十一岁,世代务农。他家七口人,分有土地十四亩。二00四年,政府实施免除农业税的试点工作,灵寿县率先享受新政策的优惠。当年王三妮不仅免交农业税,还得到八十六元的种粮补贴,令他欣喜不已。提及此,王三妮感慨颇多:“种田不纳税,还有补贴,补贴额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大变化。”
免除农业税后,王三妮就在琢磨以某种形式来纪念这个重大变革。一天,他突发念头:利用自己的手艺铸造一个“告别田赋鼎”。
回忆起改革开放前的情形。王三妮感慨:当时每年粮食亩产只有三百多斤。好年头大家能吃个饱饭,但遇到光景不好,粮食欠收,许多人就会饿肚子。当时的灵寿县,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还是个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迎来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农村获得推广,灵寿县也开始分田到户。新土地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王三妮回忆:当年全村粮食亩产就达到六百多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大陆获得巨大成功。获得温饱的农民纷纷寻找着致富门路,赋闲农民开始进城打工。王三妮所在的青廉村农闲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有不少人兴起了养殖业。近几年,政府对养殖业采取了优惠政策,村里养猪农户多了起来。
看着村邻富了,王三妮也开始琢磨起致富的念头来。灵寿县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中山国,曾出土许多青铜文物。于是,他就琢磨着学习铸造仿真青铜工艺。经过几年摸索,王三妮有了自己的铸造厂,做出的青铜器也赚了钱。前不久,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也回家帮他管理工厂。现在,他们家每年有三四万元收入,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在王三妮看来,他的生活中变化最大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二是近几年来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除了免除农业税,政府还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另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也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生活负担。王三妮把这些变化都刻于鼎上。
王三妮在“恩惠”鼎上最后写着:“我们愿代表我村父老铸鼎一尊,留于后人永记党恩。”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