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吴绍丘(音译)和妻子生活在一个有着13亿人的国度,但老两口还是感到孤独。他们的儿子如今住在加拿大,女儿在法国。“我们需要有人在身边待着,不时跟我们说说话。”75岁的吴说。他是中国湖北省的一名退休官员。
2006年,他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广告,内容是为空巢老人介绍愿意被“收养”的成年妇女。吴看中了一位名叫芳芳(音译)的公司主管,把她带回家跟妻子见面。“她带了一束花……她叫我爸爸,叫我老伴妈妈。”吴说。芳芳很快就加入到这个家庭,还介绍了其他两名妇女,这老两口也都接受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3名40来岁的已婚妇女,就去看望他们,做饭、打扫卫生、打牌或上网。“我现在把她们当成自己的亲女儿。”吴说。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石,至少理论上是这样。但30年的巨变正在动摇这些古老的纽带。如今愈来愈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甚至祖国到别处找工作,这一代人是首批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中国人。人口专家蔡昉说,他们“更容易被宠坏和自私自利”。“这一代的孩子成人后,缺乏赡养父母的意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中国42%的家庭由独居老年夫妇构成。
这促使中国的年轻父母们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数百年来,儿孙满堂被视为最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在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这样:农民重男轻女,因为儿子能干农活,而女儿的收入潜力,如果有的话,日后会转移到她丈夫家里。
但在中国的城市,如今许多年轻夫妇表示更喜欢女孩子,因为女儿更孝顺。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冯晓天(音译)说:“城市夫妇都觉得女儿比儿子好。女孩子更体贴人,特别是对父母。”《中国青年报》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青睐女儿的受访者(29%)略微多于想要儿子的(28.4%)人。
其他人则动用各种招数(有时是非法的),希望减少被子女“遗弃”的可能性。一些有钱的城里人干脆不理会独生子女政策,甘愿为超生受罚。其他人则到海外生育,或者伪称第一胎有出生缺陷。
中国政府知道单是官方努力不足以赡养老龄化人口。由于工人以前是靠“铁饭碗”国有企业的退休金养老,政府的社会保障网还不完善,进养老院仍被视为是丢脸的事情。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最近公布了一项计划,打算到2010年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家庭护理体系,但单是寻找足够的设施和受过培训的护士就不是易事。政府还设法教育年轻人赡养父母。中国教育部还支持儒学的复兴,因为这种学说倡导尊老。一些政府单位甚至把孝顺列为职员晋升的条件。
吴绍丘承认自己的办法并非适合所有人。另一对湖北夫妇也尝试了类似做法:前建筑专家田振东和妻子在独生子搬到加拿大后感到“孤独和失落”。老两口到国外看望儿子,但不适应西方的生活。回到家后,田在报纸上刊登了“老年夫妇急求女儿”的广告。出乎他的意料,应征者达到了100人。但夫妇俩最终不得不取消,因为他们的儿子反对。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组建新的家庭。(作者 Melinda Liu编译 朱庆和美国《新闻周刊》3月10日提前出版)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