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已吸引200万游客 新华网四川西昌3月9日电 (记者 王秀琼、冯昌勇)中国唯一一座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自开馆后,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逾200万人次,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
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按彝族建筑风格修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图片共2000余件,于1985年开馆,素有奴隶制社会“活化石”之称。
馆内采用“声光电”一体的现代陈列表现手法,展示了凉山彝族在1956年以前延续2000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法、文字等。
记者在博物馆看到,馆内既有凉山彝族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金银酒具,也有红军过凉山“彝海结盟”时留下的军帽枪支。到访游客络绎不绝,其中很多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
来自四川眉山市的钟女士对记者说,她带10岁的女儿来西昌旅游,听朋友介绍来博物馆,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了解奴隶制这一遥远社会形态曾经的黑暗和残酷。“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表现的社会等级的森严,跟现代社会反差太大了。”她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拥有彝族人口197万。直至民主改革,凉山彝族还完整保留着奴隶制社会形态,等级森严,家支林立,只占总人口7%的“兹莫”、“诺合”等级统治着占93%人口的“曲诺”、“嘎加”和“嘎西”。为展示、研究和保存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中国政府专门拨款200多万元,于1985年建成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并于2002年投资近400万元对其进行了扩建。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