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11日电(郑志忠)中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81岁高龄的莆仙戏大师朱石凤榜上有名。
朱石凤中等身材,眼睛很有神采,精神矍铄,举手投足见充满了韵味。
作为莆仙戏名演员和名导演,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莆仙戏,并以其多产和高质量,被人们誉为莆仙戏的“乳娘”。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流传于福建中南部的莆田、仙游等兴化方言地区,迄今已有千年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它是由先人巫术、唐代百戏与本地区音乐歌舞衍化而成,融合了盛唐霓裳羽衣雅乐以及各种民间音韵,古朴优雅,歌舞并茂。中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以“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来赞誉莆仙戏。
莆仙戏由于历史迁延,加上后续人才匮乏,不少剧目濒临失传。
朱石凤住在仙游县龙华镇。他10岁学戏,1952年,进入著名的鲤声剧团,被莆仙戏迷称为“四旦凤”。28岁正式走上导演生涯,他二度创作的古装戏、现代剧达到500个。几十年来,朱石凤运用娴熟、丰富的莆仙戏表演技巧,指导演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他所导演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在中国戏剧界具有深远的影响,《新亭泪》《乾佑山天书》等剧目多次在福建省戏剧会演中获导演奖,《目连》剧目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赞扬和肯定。
2007年,朱石凤以80岁之身,独自导演了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创作的抒情喜剧小戏《戏巫记》,一共演出109场,场场爆满,博得观众的喜爱。朱石凤以轻松、幽默、风趣、诙谐的演技,再现了“仙姑”附体的小寡妇阿秀与戏班吹笛手阿梅之间,一场阴阳幸会、人鬼相逢的生死恋情,把一个普通的道理融入了喜剧表演当中,告诉观众:人是需要真情关怀,需要宽容善待,有“情”者终成眷属。
朱石凤告诉记者,《戏巫记》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艺术表演上都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是建立在“新颖”、“真实”的基础上,唯有“新”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唯有“真”才能感人肺腑,才能激扬出美学的活力与艺术的魅力。
朱石凤因家贫读书少,文化程度低,分析剧情要靠生活阅历来理解、领会。为了导好一个剧目,他总要找来许多图书帮助,反复推敲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其心理活动,然后试着以不同的手势来反映角色的喜怒哀乐。对于一个简单的形体动作,他也要用独有的悟性去捕捉人物对象的特征,认真细致地加以塑造。
虽然已是高龄,但朱石凤仍然秉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着手排演莆仙现代戏,并对青年演员进行传帮带,培养出诸如王国金、许秀莺、王少媛等一大批莆仙戏优秀表演艺术家,为莆仙戏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为了挽救濒临失传的莆仙折子戏,他还指导鲤声剧团将《千里送》、《白兔记〉等7出折子戏再次搬上舞台。
谈及莆仙戏的传承问题,朱石凤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近年来莆仙大地处处可见演莆仙戏、看莆仙戏的热闹场面,莆仙戏的传统套路在慢慢传扬,后继人才在茁壮成长。”
如今,100多个莆仙戏剧团2000多人演员常年活跃在舞台。仙游县文化部门也从2006年初起,组织10名老艺人,专门对莆仙戏传统剧目进行搜集整理,准备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