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当环保遭遇塑料袋 “限塑令”引发大震荡

  当环保遭遇塑料袋

  “限塑令”引发大震荡

  ■观察记者 夏 燕

  尽管没有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巨大产业影响力,但因为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被新政推上前台的塑料袋产业第一次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新政策,无论赞许抑或猜疑,种种公众心态都在暗中进行着角力。

  全国即将迎来“限塑”时代。

  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自当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背后,是一组惊人的数据:全国每天光买菜用掉的塑料袋就有10亿个,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

  2月17日,家住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的黄先生照例骑着车,来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二十分钟后,黄先生手拎十几个塑料袋出现,由于东西太多,他不得不把一部分东西放在地上,才能腾出手来摸出车钥匙打开电动车。“不用塑料袋,车上没法放。用手提回去,会勒得手受不了。”黄先生尴尬地说。几天后,这些塑料袋变成了黄先生家里的垃圾袋。再后来,小区将这些垃圾袋统一收集后送到附近的垃圾站……来自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这个城市平均每天有41吨白色污染产生,这些白色污染中几乎全为塑料包装物—其中仅有10%经简单处理后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剩余的90%则全部混在了生活垃圾当中。

  如今,“限塑令”尚未显现威力,这座城市中各种塑料袋的使用也一切照旧。对于6月1日后即将执行的限令,许多人的最直接反应是:“那么家里的垃圾该怎么办?”

  当塑料袋成为一面镜子

  “这边一个,这边一个!”2月15日清晨,杭州西湖区益乐农贸市场门口,来买菜的市民为领取环保购物袋排起了长队。“以后来买菜别忘了带上这个购物袋。”工作人员一边发袋子,一边向市民宣传着。这一天,西湖区包括益乐、松木场在内的6家农贸市场联合推出“绿色生活,代代相传”赠送环保购物袋活动,仅2月15日一早上就免费送出了近三千个购物袋。

  记者看到,居民手中拿到的袋子分浅绿、深绿两种颜色,每只成本价2元,全部由某商家免费提供。益乐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杭州每人每月买菜要消耗近100只塑料袋,用上新的环保袋后,估计能减少70%的塑料袋使用量。

  然而,对于取消免费塑料袋,这位工作人员仍然表现出一丝忧虑:“以后塑料袋真的收费了,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事实上,塑料袋即将有偿使用的消息甫一发布,在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中,小小塑料袋,俨然成了一面镜子。

  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就塑料购物袋的三项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公众的反应非常积极。”相关负责人表示,收到的意见中大部分对塑料袋有偿使用表示支持,但也有小部分提出了异议。“比如有人就会质疑,为什么塑料袋的费用要摊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由商家承担。”

  对塑料袋收费,公务员叶毅就不太乐意。“一个大男人,每天都拿着购物袋上街,太不方便了。”

  “现在什么都涨价,塑料袋就算只卖一两毛钱,小数也怕长算。”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李娜刚结婚,每天都在为小家庭的开支精打细算,她并不觉得自己少用几个塑料袋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还有科学家去解决,我们小市民出不了什么力气。”

  “我很支持环保,但要我多出钱?No way!”限塑令发布的当晚,工程师成栋就在qq上对朋友说。

  一部分商家也显得忧心忡忡。浙江理工大学侧门的水果摊边,不时有学生匆匆称上几斤橘子和苹果,老板则殷勤地在塑料袋外再套上一个塑料袋。他说,每次进100元的塑料袋最多只够用10天,真要取缔免费塑料袋倒能省了一些开支,但问题是顾客买东西大都很随意,不太可能随身带着布袋和篮子,“我不提供塑料袋,人家就可能不买我的东西。”

  杭州西郊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说,平时一个收银台的塑料袋发放量在五六百个左右,节假日则在千个以上,粗略估计,该超市30个收银台塑料袋的日消耗量在1万到2万只之间。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被装进塑料袋里,即使是有包装的鞋盒或者成捆的面巾纸。

  “对于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的规定,超市正在开会研究。”该超市门店经理说。超市需要用到塑料袋的地方很多。不仅仅是收银台,生鲜部门的水产、蔬菜、水果在处理、上架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大量的塑料袋,但目前对此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然而,按照“限塑令”的意图,推广有偿使用塑料袋并不是真的要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钱来,而是为了倡导消费者尽量少用塑料袋。但正如墨菲定律所预示的那样,新政的执行还未开始就遭遇了不少“麻烦”。

  杭州麦德龙超市从营业开始就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商场某楼层经理表示,超市目前提供给顾客的袋子有几种选择:0.3元和0.5元的普通塑料袋,以及售价为6元的无纺布购物袋。然而调查表明,每10到20个结账消费的顾客中才有一个会购买塑料袋。

  在经营户众多的农贸市场,情况颇为复杂,推行塑料袋收费也更为困难。益乐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以现在农贸市场使用的塑料袋为例,单只塑料袋的价格在0.05元左右,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月的塑料袋消耗量是90只,按照成本收费,顾客每月要付出4.5元。而当“限塑令”实施后,壁厚超过0.025毫米的塑料袋价格普遍超过0.2元,这样一来每个月购物产生的塑料袋支出将超过20元。“让习惯了免费塑料袋的顾客自己掏钱买塑料袋,会比较难。”他说。

  而在一些小商品市场、水果摊,为了尽量降低经营成本,推行塑料袋收费制比农贸市场更为复杂。让顾客提着纺布袋或菜篮子上街买东西?看上去似乎挺美。

  二十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菜篮子,这样二十年前常用的东西如今和蒸汽机一样,已成为字面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名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菜篮子工程”,似乎更应该称呼为“塑料袋工程”。

  许多人还记得二十几年前买东西的情景:先把东西用麻纸包好,然后从悬在空中的吊篮里扯下纸绳捆扎成十字。如果在摊上称好零食,摊主会顺手从事先折好的纸盒里取出纸三角,然后把零食倒进去折了口递给你;如果去市场买菜,篮子基本是少不了的,而且很有可能,那时候家用的菜篮子还是用废旧塑料捆扎绳手工编制的。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塑料袋已替代了那些温馨的回忆。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它比篮、篓方便,比布袋便宜、隔油,比纸袋经用、隔水、耐温,加上价格低廉,因而几乎无处不在。而自塑料袋诞生的那天起,也注定了它是一种“即用即弃”的消耗品。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称其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彼时的中国,商场里免费提供塑料袋被视为热情服务的标志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方便却变成了大麻烦。2002年10月18日,英国《卫报》评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尽管只有一百多年,如果说当时人们为塑料袋的诞生而欣喜若狂,现在却不得不为处理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的包装物而煞费苦心了。

  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享受的同时,塑料袋的最糟糕之处在于:一旦生产出来即很难自然降解。调查表明,塑料一旦掩埋在地下,历经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且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今,处理它们的方法不外乎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月16日,杭州乔司垃圾焚烧场。戴上口罩、安全帽,周小军小心翼翼地把垃圾袋的扎口绳挂在吊车的吊钩上,再小心翼翼地爬出那堆“危险的垃圾”,神情严肃地看着吊车把垃圾袋吊到高炉顶端,然后和同事一起,把垃圾袋投入高炉的炉口。两年多来,这样的动作,周小军每天都要重复好多次—虽然杭州目前已尽力提高垃圾焚烧的比例,但还是有近50%的生活垃圾是进行填埋的,其中就包括了每天近40多吨几百年都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物。

  位于杭州半山青龙坞的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是当地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该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城市垃圾清运中,易拉罐、饮料瓶、报纸、硬纸箱、啤酒瓶等等基本上都已经回收。垃圾车里,除了剩饭、菜叶和渣土外,全是白花花的塑料袋。这些废旧塑料袋主要来源于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和医院,其中最大的一块农贸市场,占了近30%。然而,城市塑料袋的收集并不像可乐罐等一样简单和有回收再利用价值,一公斤几毛钱的回收价基本无利可图,所以一般的垃圾回收者对此并不感兴趣。

  但事实上,塑料袋的处理成本并不低。“一只塑料袋在完成使命后,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由于要经过清理、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其最少的花费是0.001元。按当地一年消耗40亿只塑料袋来算,处理费至少在4000万元左右。”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由此,从各个环节来看,如何统一清理回收这些塑料袋,都是一个难题。

  而在商家看来,它们的难题并不在此。从某种角度看,国家将于2008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俨然已成为考验其商业智慧的试金石。杭州某大型零售连锁超市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即表示,最近免费塑料袋的话题过于敏感,但超市肯定会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提前做好推广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活动,在普通市民中推行环保购物的概念。

  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大超市送出的塑料袋成本仅占整个超市销售额的千分之几左右,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超市宁可加大成本也不愿意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因为目前几乎商家都免费赠送塑料袋,所以谁也不愿首家实行“有偿使用”,生怕顾客会流向其他超市门店。“只有政府出台有关规定,促使所有超市统一执行,才能确保这项环保举措的推行。”这位人士认为。

  实际上,也正因为是免费发放给消费者,所以商家更加注重控制成本,塑料袋的厚度也尽可能地薄。按照国家新的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而目前几乎所有超市里免费发放的塑料袋都达不到这个最低标准。

  环保塑料袋的“救命稻草”?

  似乎在一夕之间,多年来一直以无偿使用形式给公众带来极大便利的超薄塑料袋,成为了这场告别仪式的主角。而一些在混乱市场竞争中挣扎的中小塑料袋企业,也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市场变局。

  “很郁闷。”站在塑料熔化后充斥着浓烈气味的工厂里,江建国这样表达他对“限塑令”的第一反应,“我们这样的小厂没法再和别人竞争了,不知道还能做多久”。江建国是德清一家塑料制品厂的老板,几年前花了10多万元买回两套二手吹塑机和制袋机并租下现在的一间百来平米的厂房后,他成了这家初期只有6个工人的塑料袋工厂的老板。

  正如众多中小塑料袋企业一样,江建国的工厂生产经营并不复杂:从废旧塑料交易市场买回原材料后,生产成低档塑料袋,并将其销往集贸市场、小百货店等。初期因为没有固定销售摊位,他要开着摩托车背着装满塑料袋的大包上门兜售,“整天就在各个集贸市场里转,一家家地问别人要不要塑料袋。”前些年,江建国的工厂基本上每天生产10万个以上的塑料袋,节假日期间这一数字甚至还会上涨,销售相对稳定。

  然而危机不期而至。“限塑令”让他“感觉走到了发展尽头”。“订单少了很多,估计会辞退部分工人。”一名在江建国厂里的工人说,他一个老乡所在的小塑料袋厂已打算转行做缝制布袋的生意,“说是今后限用塑料袋了,布袋会好卖些”。

  江建国没有考虑过做布袋,但年前曾有过转做可降解塑料袋的想法,然而经过分析之后他认为那东西对自己的小厂“技术、成本要求都太高。”

  无独有偶。同样的问题也考验着在市场竞争中挣扎的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企业。

  “商贩使用那些不可降解或者用回收塑料做的塑料袋便宜,至于会不会破坏环境他们并不关心。而卖塑料袋是要靠量的,量上不去,企业就只能不断亏本,加上还有一些假冒的环保塑料袋冲击,我们就更难做下去了。”杭州茂达环境生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文慧告诉记者。

  调查表明,以环保为显著特征的可降解塑料袋是一种由玉米淀粉等其他粮食作物渗在塑料粒中聚合制成的物质,在自然光、水、微生物、空气等自然条件作用下,会自行分解消纳,从而解除对环境的污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能够研制和生产出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及餐盒等,但在推广及销售中却遇到极大障碍,许多研制和生产环保塑料制品的企业因此相继陷入困境。

  目前,由于生产企业多属民营,和国有企业相比,其在获得政策、贷款、税收支持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加上没有硬性约束,一旦遇到某些经济利益冲突,“环保”二字往往就被轻易地扔到一边。

  那么,即将执行的“限塑令”又能否成为“救命稻草”、给予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企业一个新的契机?对此,业界普遍的看法是,在有关政策正式实施后,所有的塑料袋生产企业肯定都将面临减产压力,但具体程度还需视政策实施情况而定。

  其间,各方讨论最为集中的还有这次新政的实施力度能有多强。像江建国一样的大量中小企业尽管已经有了危机意识,但曾在多个地方多次上演的政策失效的历史,又使得他们对新政的“浅尝辄止”抱有期待。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陆续有天津、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定,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但最终由于是局部性限制政策且在现实中监管乏力,超薄塑料袋仍在这些地方广泛使用,相关规定一度成为一纸空文。如今,即便是一些塑料行业协会,也对该项新政的实施前景持保留态度。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甚至表示“这不是一个能短期实现的工程”。

  然而,尽管没有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巨大产业影响力,但因为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被新政推上前台的塑料袋产业第一次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于新政策,无论赞许抑或猜疑,种种公众心态都在暗中进行着角力。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一旦落实到位,将深度改变塑料袋市场杂乱的竞争格局”。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限用塑料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在杭州古荡农贸市场总经理金长看来,“限塑”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鼠年伊始,某网站就“限塑”组织了一项数百万人参与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0%的人认为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对自己生活影响较大,但也有超过50%的人表示会因此改变购物习惯。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说。

  2004年,上海市曾计划实施塑料袋有偿使用,其间环保部门的网上调查结果表明,90%的市民对这一举措投了赞成票。但当部分超市实行收费后,却遭到了多数消费者的抵制,直到如今,上海仍在等待搭上全国的顺风车。

  赵玲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采访中她坚持自己是个有环保理念的人,比如不用一次性快餐饭盒和筷子,但她也不好意思地承认,有时并没有在生活里坚持环保的生活方式,因为觉得偶尔不环保可能并没有太大影响。

  像赵玲玲一样,许多人的环保行动力仍然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即使有时身受其害,转眼也忘了环保从自身做起的重要。家住杭州文一路一栋小区顶楼复式单位的张全,只听说过地势低会被水淹,从来不知道住在高层也会发大水。去年夏天,一场台风袭击杭州,家里的阳台随即开始积水,并迅速灌到房间里,泡得所有的木地板全变了形,而导致这场大水的原因,竟然是阳台出水口被风吹来的塑料袋堵住,水完全无法通过管道流下去。现在的张全,仍然是塑料袋的忠实拥趸,垃圾也是随便丢出门外,至于环保,“有那些名人在做啊,我们老百姓做不做有什么重要?不是也有人一到地球日就去捡塑料袋嘛。”

  一边是便捷的现实享受,一边是与自身关系并不怎么密切的宏大意义。让渡自己的现实享受,去承担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道义与责任,这种选择往往让很多人不屑一顾。

  那么,解决塑料袋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仍然需要用一种同样便捷的物质继续满足大多数人的这种享受?于是有人想到了纸袋。但日前美国环保署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纸袋并不比塑料袋更环保。它在解决塑料袋“潜在危害”时,同样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生产纸袋的过程不仅会带来更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而要使纸袋再循环利用,可能会耗费更多的能源。也有人想到了代替塑料袋、方便群众生活且同样价格低廉的环保用品,但实践证明,这无论在研发、推广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可见,是否环保、能否控制白色污染,关键不在于用纸袋、布袋或其他,而在于塑料袋能否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只要物质被纳入循环利用的轨道,就不会出现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

  在国外媒体眼里,“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英国《卫报》在报道中国要求停止使用免费塑料袋做法时这样评论。所以在中国,“当国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弱的时候,价格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有观点认为。

  然而,在价格杠杆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的现实经济条件下,更多的焦点仍然落到了习惯这个字眼上。

  “动机虽然很小,但往往具有惊人的威力,能够使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魔鬼经济学》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这样说道。在治理“白色污染”问题上,同样在于能不能改变公众的动机和习惯。试想,如果人人都认为滥用和乱丢塑料袋是可耻的;如果人人都能将塑料袋与其他垃圾分类开来;如果人人都不再是行动力缺失的口头环保主义者……那么结果又会是怎样?

  诚然,习惯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即使在居民环保素质颇高的新加坡,也只有10%左右的市民支持彻底推行自备购物袋及有偿使用塑料袋。小小的新加坡尚且如此,何况13亿人口的大国。或许正如《卫报》所说,“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