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首唱者特罗申(左二)在演出 |
本报特约记者 任之
1956年,当作曲家谢多伊拿着《列宁格勒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去电影厂录音时,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他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
不过,此后不久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了金奖。
无意间得到这首歌
故事发生在1956年,当时的歌唱演员特罗申正在电影厂录制为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各民族运动会》配制的两首歌曲。场间休息时,他突然听到附近传来男中音的演唱声:“今晚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它的旋律和歌词一下子打动了他的心。
一打听,原来,这是另一首参选歌曲,名叫《列宁格勒的晚上》,由诗人马图索夫斯基作词、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不过,词曲作者本人对初次演出效果非常不满意,评审们也不太满意。特罗申知道原委后,便直接去找谢多伊,要求试唱这首歌。
谢多伊刚开始对特罗申的主动请缨并不在意,但禁不住后者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再试试。为了让乐队心甘情愿地加个班,谢多伊耍了个计谋。他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笑话,讲到关键时刻突然打住了:“大伙儿先帮我伴奏个曲子,完了我给你们讲故事结局。”乐队成员虽然不太情愿,但都拿起了自己的乐器,开始伴奏。
试唱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特罗申唱完后,全场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深深地感染。影片导演叹了口气:“天啦!我得把它插到什么地方好呢?!”最终,《列宁格勒的晚上》这首歌经过大幅删节后出现在片中。
电台播完立刻走红
不久之后,特罗申应邀参加当地电台的“早上好”节目,为其演唱《列宁格勒的晚上》。此次演唱由著名音乐家维多克·克努舍维茨基担任乐队指挥,歌曲得到了完整的阐释,并正式更名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曲一经电台播出后,迅速走红,成为苏联家喻户晓的抒情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飞出苏联、走向全世界,是在1957年。当年,在莫斯科举行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直到开幕前的两个月,联欢节筹委会才决定选送它去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结果,这首当初并非为联欢节而作的歌曲一举夺得了金奖。联欢节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依依惜别。
不久,谢多伊曾带着这首歌去巴西里约热内卢演出,征服了无数巴西听众,谢多伊也成为了里约热内卢最受欢迎的客人,受到了该市各大饭店的免费款待。
好的音乐是无国界的,甚至能够穿越冷战的铁幕。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库尔蒂斯填词,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在美国的街头巷尾传唱。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马克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法语歌词,取名《春天的铃兰》,也在法国唱红一时。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唱者特罗申说得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极具内涵。在它的优美旋律和简洁歌词中既包含有对祖国俄罗斯的热爱,也包含有对爱情的憧憬、对自然的迷醉,对未来的信仰。所以,它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所有人的心灵。”
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进入中国,是在1957年,由我国著名翻译家薛范译介过来。当时,他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5首得奖歌曲都翻译了,但是只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传唱至今。
歌曲译成后,在上海的《广播歌选》1957年第9期上发表。随后,全国各省市音乐刊物相继转载。后来得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译成各国语言正式发表的先后次序,中国排名第一。上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家庭,几乎无一不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过,其命运也曾备受坎坷。文革的时候,这首歌被打成了苏联黄色歌曲,禁止传唱。文革过后,这首歌得到了真正的流传,成为亿万中国人关于苏联和俄罗斯的最鲜活的印象之一。
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北京的一位电视主持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2007年,薛范先生受俄中友协的邀请,去俄罗斯访问。俄方在得知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文译者后,特意安排其去莫斯科郊外一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