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高雄3月13日电(记者李寒芳 陈树根)一位母亲叫孩子去打一瓶酱油,儿子出门后被抓了壮丁,1949年来到台湾,从此“一湾浅浅的海峡,儿子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儿子返回大陆探亲,母亲抱着饱经风霜的儿子泣诉:“儿呀,你一瓶酱油打了五十年啊!”
这是近日我们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
这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的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我们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
这里聚集着40多位老兵,有打扑克牌的、下棋的、看书的,也有在一起聊天的。记者与一位姓陆的老人聊了起来,他今年87岁,祖籍辽宁开原,说话依然带有浓重的东北口音。陆先生告诉我们,两岸对峙局势缓和后,曾经回过一次家,家里只剩下一个妹妹。如今年事已高,加上两岸没有直航,不堪旅途奔波之苦的他,没有再回大陆探亲的念头了,但每天最爱阅读的新闻还是有关大陆的,对于故乡情况很了解。
另外一位姓胡的老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家乡在黄山脚下的黟县。获知记者来自大陆,老人絮絮叨叨说了半个多小时,全是家乡的故事。他一再叮嘱,如果以后有机会路过,希望记者能去他家老屋看看。
在这里的老兵们来自五湖四海,由于乡音浓重,有时外人看他们聊得热闹,实际上是各说各话。一位老人说:“在家呆着也是无聊,这里至少有人可以说说话。”
老人说,今天来打牌,才知道一位牌友又于昨天离开人世。替那位牌友料理后事的,是他生前的同僚,如今同样白发苍苍的几位老兵。老兄弟们东凑西凑,送他最后一程,骨灰只能葬在高雄,回不了故乡。
据蔡金树介绍,1949年前后,大约有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来到台湾。岁月荏苒,如今有些已离开人世,剩下的也垂垂老矣。在高雄,目前还有约5万多名老兵,无依无靠、无儿无女,聚居在原为安置他们而建设的眷村,或由眷村改造的社区大楼里。
黑瓦顶、水泥灰墙、绿色窗框、红色双扉门、竹篱笆,这是眷村民居的旧时写照。这几年随着台湾当局拆迁修建,大规模的眷村群落逐渐难觅踪影,老人们多搬到集体宿舍相互照顾。我们有幸在路上碰见一排旧时模样的眷村屋落,名为“励志新村”。
在一户人家门口,记者碰见一位老兵。获悉记者从大陆来,他欣喜万分地把记者迎进屋内。老人原籍福建福安,名叫郑松岭,今年80岁。郑家一厅一室一个小院,陈设简单而破旧,一台老电视、一个电风扇是仅有的电器。
郑松岭说,曾经娶过三任妻子,现在和老人作伴的是一名丧偶的台湾少数民族女性。他们两人少有访客,因此和我们交谈热烈。临走时,老人依依不舍地送出院门,连连挥手道别。夕阳照着院落,把老人蹒跚的身影斜剪得很长。
记者忘记询问郑老,是否也有着像“一瓶酱油”那样的故事。但凝视他的身影,记者不由想到这样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