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和谐云南(组图)

云南一景

洱海风光

当地村民在清理洱海垃圾

云南少数民族姑娘

初到昆明的街市,普洱飘香……

  随意走进路边的一间茶舍中,一位刘姓老人用普洱茶招待了我们。

  她轻手把茶捏进茶罐,随即文火下泛出丝丝缕缕纯正香味,再将开水倒入,一掂一抖,起起落落。

  茶水流入茶碗中那一刻,老人嘴角微翘,“在我们云南品茶和别的地方感觉是不一样的。”

  “怎么个不一样?”

  “茶在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是促进和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在云南品茶,能让人很快静下心来,意境深远。”老人说。

  “人与人的和谐?”面对记者的疑问,老人笑道:“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要真正体会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和",还得你们到处走走,亲自去感受感受。


  和谐的社区

  经营茶舍的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闲聊中她告诉我们在云南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满足、快乐。就拿昆明来说吧,城市不大,管理好,说到城市管理就一定先要去社区看一看。

  次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昆明市盘龙区的桃源社区,正巧赶上每月一次的区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不足20平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里人挤得满满当当。

  70多岁的社区居民刘应周老大爷准备了三个建议,为及时地反映给区人大代表,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参加到居民们热烈的讨论之中。刘大爷将这些建议一字一句地填写在建议表上:(1)城市出租房多;(2)加强流浪狗的管理;(3)支持昆明城中村改造。这些都是他长期关注的社区管理问题。

  据区人大代表张家琪介绍,每月的这一天,他们都会收到很多热心居民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及时提交到相关部门。

  桃源社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0.23平方公里,居民3406户,属于昆明市较大社区,人口相对集中,据社区黄主任介绍,该社区居民楼院多,困难群众多,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社区有求必应。在社区服务中心里,记者看到每一个工作区上面都挂着相应的标牌,民政残联、城管卫生、综合调解、就业保障……每位社区同志,各负其责。这种一站式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提高了社区为居民的办事效率。居民们受益的多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去年,很多居民前来反映社区一处3年没有人管的物业问题,当时,78岁的老党员张东明大叔,带领11名离休的老干部、老党员,分成3组,到不同的相关部门层层攻关,做工作,把拖了3年的事情3个月就解决了。”

  “所以,要说社区的和谐,其实是居民们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建立起来的。”黄主任说。

  午后,记者沿途来到华山区翠湖社区,推开服务中心的门,首先看到的是10个蓝色记录本,整齐的摆在绿色绒布方桌上,蓝皮本上贴着不同的便签纸,依次看下来:困难党员服务台账、孤寡人员台账、下岗失业人员台账、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人员台帐、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台账……

  记者翻开其中的一本,第一页这样写道:社区居委会副书记,关工委专干,到贫困学生艾晓蕾家看望她们母女,对她们进行慰问,为她们送去了一桶油,一袋米。她母亲表示非常感谢,并让她记住政府的关爱,努力学习,来报答政府的关心。

  被访人:艾晓蕾 走访人:孙艳萍、王素娟

  每个蓝本子中都夹着一摞相应的走访记录表,每张表格都是由社区同志亲笔填写的,“同志们会定期下社区了解这些困难人群的情况,为他们送去爱心,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们之所以把这样一本本台账摆放在台面上,就是为了让同事们互相借鉴、学习。督促大家更好地做好社区工作。”苟元洪书记说。

  在翠湖社区生活了7年的退休音乐教师孙建文说:“社区不仅环境好、管理好,而且还关心老年人和下一代的业余生活,每到假期都会安排很多老年人的活动,还有青少年的文体活动。”孙建文也发挥了自己教钢琴的特长,在社区担任起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

  永兴路社区在很早以前被人称作:“住不长的社区”,而现在社区里原本荒芜的杂草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小植物园,“园里的植物是居民们共同栽种的,以往的脏水地盖起了图书馆,健身中心,社区还有自己的插花队。服务中心的鲜花,都是居民自己亲手制作的。”社区张主任介绍说。

  我们离开永兴路社区的时候,一位老大妈正在社区门口疏管来回进出的车辆,她胳膊上扎着红色袖标,据社区同志介绍,这是79岁高龄的梁自清大妈,在社区担任巡查员已经20个年头了,还亲手擒过盗窃自行车的小偷,社区像梁大妈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好多,最大年龄的已年过80,最小年龄的只有十几岁。

  和谐的民族

  踏着旅行者们充满激情的脚印,走过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喇嘛庙……但是,吸引世界目光的并非仅仅是这种江枫渔火的风雅意韵。

  那究竟是什么魅力,让如此众多的人群背着行囊在此间流连?

  “你听那是我们苗家妹子在唱山歌。”

  “你看,那是我们白族的老人在弹三弦。”

  ……

  正是这些民族的声音和多彩的文化将人们吸引至此,只要是来到云南的游客,自然将一系列的风景胜地罗列脑海中,丽江,那里聚居着纳西族;大理,那里聚居着白族;西双版纳,那里聚居着傣族;香格里拉,那里聚居着藏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风情。

  云南俗语所谓“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不同的民族杂处在一起却彼此尊重,互不干扰,团结和睦。云南正是以这种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奇观成为了世界人民聚焦的地方。

  云南总人口有4000万,而少数民族人口占1200万,中国1/2的少数民族聚居在此,共生活着26个民族,世居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他们居住的方式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分布,许多地方均可同时看到数种风情各异的民族融洽相处,这种状态的形成是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的。

  记者来到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一块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的白色石碑矗立眼前,这正是,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

  碑文誓词如下:“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云南民族文化是以一种亲和的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对异文化采取敌视,甚至消灭而后快的态度。这种态度多少有点像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美我美,以及人之美”的宽容。

  而这种宽容又缘于政府对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扶持。

  记者走进德昂族农民赖腊算家,一种新生活的喜悦迎面而来。宽敞的院子,鲜花从高高的院墙垂下来,大门用蓝色的漆刷得鲜亮。院子里大牛、小牛活蹦乱跳,肥硕的白猪酣然入睡。

  提起家里的收入,赖腊算开心又自信,去年养了五头大猪,七头小猪,13头牛;种了30亩香蕉地,8亩甘蔗地和3亩半水田,家里五口人,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今年应该更多一些。”

  这样的日子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他还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离现在的村子有半小时的山路。没有电,没有水,交通不便“在山上,我家人均纯收入仅520元,家里的财产仅有3头牛,因为缺水不敢养猪,

  赖腊算和村里37户德昂族老乡的改变,都缘于云南省的一项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02年戴着贫困帽子的三台山乡允欠三组从高山上整体搬迁至交通便利的320国道旁,在政府的扶持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下,他们不仅建起了漂亮的新房,还搞起了养殖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赖腊算开心的笑容背后,则是云南为了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怒族山寨的自来水通了,独龙族乡学校兴建了篮球场,冬瓜村小学的孩子们早餐困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意味着23万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距离美好、和谐新生活又近了一步,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为发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云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8589项,完成大量民族古籍抢救和整理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和县级4级保护名录8589项;查明全省各民族文献古迹达10万余册(卷)、口碑古籍上万种,并逐步实施抢救保护;完成了2000多个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维修和保护,并申报、命名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东巴文化、贝叶文化、毕摩文化等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和发掘。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先后命名了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民族民间美术师、民族民间美术艺人、民族民间高级音乐师、舞蹈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68名,规划并建立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区)87个。通过保护、发掘、整理和推介,全省各地新增民族民间传承人3000多位。

  与周边国家的和谐

  每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大理沙坪的赶集日,远近闻名的沙坪“洋人街”也是在这天开街交易,记者看到,这里的白族妇女用英语和慕名而来的“洋人”攀谈生意,在这里,各种皮肤混杂在一起,很多经商的“洋人”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谈论他们看中的民族手工艺品,俨然“中国通”的派头。

  因为,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

  一直以来,云南各族人民都能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除了生意来往以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周边各国学生选择来云南留学,目前,云南各高校招收的以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5000人,日益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最大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云南大学留学生院的会议室,一个留着乌黑长发,个子不高的越南女孩儿用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在越南,我就很喜欢中文,喜欢看中国电影。”女孩名叫陈氏玉燕,来昆明2年,每提到昆明,她都会甜甜地笑,嘴角露出两个悦人的小酒窝,“我喜欢昆明,昆明气候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好。”原来,陈氏玉燕考上了云南大学后,与一名中国女孩同住一室,“在学汉语上,她给了我很多帮助,很热情,是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第一个中国朋友。”

  留学生院的负责人杨云鹏教授说,正在留学生院学习的外籍学生人数在逐年增长。截至去年已达到813人次。

  陈氏玉燕说,她的姐姐几年前曾在云大学习,现在越南从事中文翻译工作,她便是姐姐极力推荐来的。

  留学生院的杨书记介绍,“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这样的人才并不多。在云南学过汉语并拿到相应学位或资格证书的学生,回到本国方便了就业。”

  来自越南的女孩农氏黄英现在攻读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在越南,会汉语就比较好找工作,工资也会提高。”

  农氏黄英本科就读大理学院,毕业考上了云南大学,她回忆起自己的求学过程说,“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老师,无论是在大理学院,还是在云大,老师们教学都很有耐心,了解我们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上课时,老师会经常问"听懂了么?"如果没听懂就反复地教,直到我们听懂为止。”

  云大新闻学院的女孩吴氏必胜在介绍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令她记起第一次参加中文专业考试的情景。

  “刚到云大的时候,我和中国同学们一起仅仅上了半学期的专业课,结果专业考试不及格,老师公布成绩的时候,好多中国同学们就在我的身后,叫着我的名字:"必胜"、"必胜"……当时我真得很感动。”必胜在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后,每天都在自习室熬夜补习功课,“那个时候,很多中国同学帮助我补笔记、学汉语。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美好的时光。”

  22岁的越南小伙子阮光辉操着满口正宗的东北腔调对记者说,“我从越南来的,我读旅游管理。云南很美,我喜欢。”闲聊中,他会偶尔因为某个不能表意的词语挠头,然后便是一连串的东北土话向身边的同学求助,“那个啥的怎么说……用啥表示……是干啥的……”如果他不开口介绍自己的国别,绝对会被误认为是一个虎头虎脑的东北小伙子。

  后来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阮光辉略带害羞地说:“我的女朋友是东北的,我喜欢东北话,语速快,很有趣。”

  来自韩国的男孩迟祥震留学半年,在云南的时光虽短,但他已经适应并且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他喜欢旅游,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去过不少,在他看来云南的气候还是最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云南省内的几个城市都去过,“这些地方太美了。”他说。

  据云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于欣力介绍,云南省未来5年将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设立10个孔子学院,建设10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今后,还将力争吸引更多的东南亚、南亚的学生。未来5年,各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1.2万人左右。

  大理学院副校长李翔还多次访问周边国家,积极开辟境外办学项目,并与周边国家高校、政府机构联合举办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的东南亚、南亚留学生。

  和谐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和谐仅是云南的一面,它还有另一面是人与自然和谐。

  记者漫步在翠湖岸边,成群的海鸥在湖面上扑打着翅膀,时而停泊在游船上,时而在岸边窃语呢喃和游客打成一片。一位老者手捻着面包渣洒在湖面上,引来一群海鸥抢食,溅起一阵阵水花。

  “20多年前的冬天,一群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越万水千山扑进昆明的怀抱,从此,每年它们都飞到这里过冬。”老者缓缓讲述,听起来就像一个童话,它却真实地发生在了昆明。

  老者告诉我们,早晨或是傍晚,翠湖、大观楼、草海长堤、海埂公园、大观河,每天都有人鸥相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带着食物来喂红嘴鸥。

  看着一只只小精灵盘旋在天空,游人只需把手里的面包抛得高高的,就尽可开心地看到海鸥们的飞行特技表演,让人萌生一种幸福的满足感。

  正如巴黎的鸽子闻名世界,昆明也因为有了海鸥而更添魅力。

  像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随处可见。

  云南大学的校园里,成群的鸟儿盘旋在树枝旁嬉戏,三两学生蹲在树下将拨好的葵花子捧在手心,一只披着棕绿色茸毛的小松鼠,正伸长着脖子享受着孩子们准备的美食。两颗瓜子进了肚子,它还不忘绕着树干爬上爬下摆出散步状,消消食。其实,在云南呆久了,人们随时都可以和海鸥或者松鼠交上朋友。

  云南人在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很注重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去过大理的人都知道,只要提起洱海,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州市干部,都会很严肃地蹦出一句话,“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和苍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等七大主要功能。

  记者来到下关镇的洱海公园,放眼望不到边的湖水,清澈透明,沿湖柳树随风飘摆,西边的苍山倒影水中,风吹过,只把湖面当海面。

  千百年来,总面积250余平方公里的洱海一直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源,

  洱海并非一直如此平静,和任何承载着流域经济发展的湖泊一样,洱海也经历过一个由青变浊重新变清的过程。

  早在1996年、2003年洱海两次爆发蓝藻,湖水透明度骤跌,水质一度降到五类,眼看着祖祖辈辈喝的洱海水变成了“臭水”。周围的老百姓只好到其他地方背水,两次爆发蓝藻直接促进了治理进程的加速,大理州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缔了机动渔船和网箱养鱼,实施了“三退三还”和洱海底泥疏浚,恢复了湖滨带的物种多样性,由于措施得力,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有效地保护了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

  记者来到大理市银桥镇洱海边的新邑村。回忆起洱海“绝处逢生”的治理过程,这里的村民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洱海保护就是一场环保的人民战争”,沿湖民众的理解支持成为洱海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过洱海环境教育,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保护洱海的重要性,湖面没有垃圾,不会散发恶臭,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就好了,湖水干净了,靠打鱼生活的农民也不愁生活。”村委会副书记施璋说。

  上关镇沙坪村村民杜子钧现在每天都划船出海,但他不是去打鱼,而是去打捞湖面的垃圾和水葫芦。杜子钧家世代以打鱼为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家搞起了网箱养鱼,但是洱海开始治理保护后,杜子钧收起了所有网箱,还退出了自己仅有的几分水田,现在他成了一名每月有400元工资的专职洱海滩地协管。他说:“我作为一个滩地协管员,能够为保护洱海做一点事情,我感到相当的荣幸,要是洱海保护不好,那么我们这代人就变成千古罪人了。”

  和杜子钧一样,石坪村村民李子莉和丈夫也放弃了打鱼的生活成为了洱海管理局的湖面清洁员,在洱海流域已有1000多名拿工资的河道滩地管理员和湖面清洁员。

  沿湖乡镇还组建了滩地协管员队伍,负责滩地的保护管理,在环湖农村建设垃圾回收站,推广建设沼气池等。

  近年来,洱海水质明显好转,特别是最近三年来,洱海的总体水质已连续保持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清澈的洱海水不仅使“银苍玉洱”美景越来越美,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大理观光旅游,为大理人民创造了财富,也为大理市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在云南,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部体现在了它的三个特点之上:1、包容性,兼收并蓄;2、开放性,多元并存;3、和容性,亲向自然。

  记者手记

  傍晚,记者走在桃园广场上面,一群裹着七彩宽布头带的彝族姑娘们表演起了巍山打歌。几个外族小伙子伴着歌声舞蹈起来。隔着百米远处,几位白族老人在弹着龙头三弦,口里哼着白族土语,吸引了很多中外年轻人驻足观看。一旁散步的白族杨阿姨告诉我们,“外地人看着这样的场面很惊奇,但是你们看到的却是我们最平常的生活……”

  一路沿街走过去就是燕鸥成群的翠湖,湖边围满了同海鸥嬉戏的游人,此刻大理的洋人街定也热闹非凡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云南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