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地和输入地各有苦衷
今年春季,广东省在全省城乡实施免费9年义务教育。开学的第一天,广东省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到当地中小学去看望,他发现“每个学校都有大约20%到30%的学生没能享受到免费的待遇”,而这些学生都是外省农民工的孩子。
现在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崴认为,对于广东省来说,要解决上百万的外来工子弟的免费义务教育确实是有难度,而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本来留在家乡是可以享受到免费待遇的,但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
“这是无奈,也是不公。”面对这一现状,李崴委员说。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认真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农民工输出地: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一定要享受优质资源,但一定要平等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由输入地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的学费。“因为按照国家规定,孩子上学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有一个"服务半径3公里"原则,上学的范围不要超过3公里。所以作为输入地来说,应该让这些孩子就近入学。”
“国家有规定,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要以输入地为主,同时要以公立学校为主。做到这两个为主,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农民工孩子不一定要上重点校、示范校,但是一定要平等。”蔡志君委员进一步补充。
她认为,输入地承担这部分投入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中国目前已经有2亿多农民工了,广大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巨额财政税收,因此,他们的子女在当地也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对具体的解决办法,蔡志君委员认为,首先要真正落实农民工的国民待遇,改革户籍制度,同时要出台具体政策,规定地方财政预算中纳入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这一项。
农民工输入地:正在积极解决,但是条件不同,措施也不同
“宁波市通过"三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6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上学,他们和当地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剩下的学生,一部分进入政府布局调整中调剂出来的学校免费就读,还有一部分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说。
据成岳冲委员介绍,宁波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21.4万人,并且正以平均每年2万人的速度增长。按照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如果所有外来工子女都在公办学校就读,政府要为此新增学校85所,这至少需要47.6亿元的财政投入———这还只是土地、校园建设等硬件投入,还没有包括教师工资、教学运行等日常投入。
“如果所有农民工子女都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市财政为此每年要投入20亿元,这对宁波来说压力非常大。所以,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现有的条件逐步完善。”成岳冲委员说。
同样是农民工流入地之一的天津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介绍,天津现有流动人口子弟大概12万人,目前,天津采取的是流入地负责的办法,“天津没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津农民工子女只要四证齐全,都可以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至于经费,暂时由市财政负担。”
“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的压力,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很大,学校也不敢盲目投入建设,一旦这些孩子不来上学,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和经费的巨大浪费。”孙惠玲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