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张忠献就被团甘肃省委书记王永前“请”到办公室,询问实习单位是否落实,询问家人过春节的情况。
来自河南周口鹿邑县农村的张忠献,是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3级的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中上有80岁的老奶奶,下有读初中的妹妹,全家7口人的口粮,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
但他学习成绩优异。
就在去年,他成为团甘肃省委书记王永前“一助一”的资助对象。去年,团甘肃省委副处级以上干部与来自甘肃省各高校的34名经济困难大学生举行“一助一”结对仪式。“像签约一样”,结对双方在大红色的结对卡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场结对仪式上,张忠献第一次见到团省委书记王永前,并和他结成帮扶对子。此后,隔三差五,张忠献便会接到嘘寒问暖的电话,他还被王永前邀请到家中做客。每次他到团省委,王永前总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他聊聊学习、唠唠家常。
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团省委机关便开始流传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一种氛围在悄然形成:有人转岗走了,帮扶仍然在继续;有新的团干部来了,便立即联系上困难大学生;有帮扶学生毕业了,其余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很快递补上来。
团省委办公室的李宏,有一本红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和帮扶女孩赵亚琴的故事。会宁籍女孩的质朴、善良,一次次打动着李宏。原本每天10元钱的生活费,一省再省,煮方便面加鸡蛋,可以把一天的生活费降到5元钱。
李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女孩没课的星期三下午,是两人“不见不散”的约定。点上几个家常菜,边吃边聊,刚开始还有点拘谨,熟识之后,两人几乎无话不谈。时间长了,李宏打电话到女孩的宿舍,直接亲切地唤她的“外号”,让赵亚琴宿舍的同学好羡慕。赵亚琴是学院团支部委员,开展活动也会经常寻求李宏的帮助。
在甘肃,像张忠献、赵亚琴这样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还有很多。团省委学校部对甘肃省35所高校摸底调查显示,全省24万余名大学生,其中贫困生、特困生分别占29%和14%。于是,这场由团省委机关率先垂范的献爱心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递。青联委员、优秀企业家、历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各高校团委纷纷响应。
“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跟大学生们分享成功的人生经验,并且激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战胜贫困的信心;一些青联委员,把帮扶的大学生介绍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媒体就业见习,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历,为他们将来的求职积累经验。
在甘肃政法大学,全校副处级、副高职称以上的领导干部和教师,每人联系一个家庭困难学生,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目前,已经结成帮扶对子167对。
从一开始,团省委就明确,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助一”结对帮扶,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要体现精神层面的关爱。
甘肃省青联副主席张俊良,长期资助着3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到校园看望受助大学生,他从来不进学生宿舍。尊重受助大学生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点一滴中引导着受助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航向。每当看到有大学生因为经济贫困,而导致出现心理疾患,张俊良都感到心痛。他时常给受助学生做心理疏导:“不要因为物质的贫困影响到学业,不要因为经济困难,便感到低人一等。在精神上,我们都是平等的。”
“干十件虚的,不如办成一件实事。”团甘肃省委书记王永前表示,团组织服务关爱青少年,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落实到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他高兴地看到,“一助一”帮扶经济困难大学生活动的开展,改进了团省委的机关作风,密切了团干部与团员青年的联系。团组织联系青年,了解青年需求多了一个直接渠道。
与团省委书记近1年的交往,让张忠献受益匪浅。“心胸宽了,视野也宽广了不少。”他感念,5年前,揣着亲戚朋友好不容易凑齐的3000元,在国家奖学金的帮助下上了大学,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有很多人的支持,“虽然离开了家,但感受到的却是家一般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