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最著名的传世名画,北宋风俗长卷。作者为北宋张择端,一个名垂千古,但在当时却没有多大声名的宫廷画师。历代有许多仿制、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大小繁简各不相同,不同摹本中的人物数量可以相差5倍有余,真真假假殊难分辨。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两字,学界有争议:其一、认为“清明”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即清明节期间市民出行举行扫墓、踏青、贸易等活动;其二、认为“清明”是一个空间概念,也即从汴京城中“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地段的繁华场景;其三、认为“清明”既非时间概念亦非空间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意思是太平盛世,政治清正光明,人民安居乐业。
据统计,故宫《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各色人物550多人,牛、马、骡、驴等牲畜50余匹,车轿20多乘,大小船只20余艘。正因为《清明上河图》涉及人物、事件、场景过多,以上每一种意见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的证据,这就为《清明上河图》提供了无限多样的阐释可能性。
但也有专家经过仔细辨别,认为画中所绘确为春天景色:从自然景观上看,图中绘有170多棵树木,有些刚吐嫩芽,有些仍为秃枝,地面没有落叶,这些景色符合开封地区清明时节的特征。从人文景观上看,不仅人们的衣着符合中原地区“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特征,人们的行色也符合宋人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所述:“清明节,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画中人物,不仅不见丝毫哀伤之情,反倒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本栏文字由施爱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