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洋)豫剧、曲剧、河南小调的伴奏下,跑旱船、踩高跷和独人轿统统登上舞台。定了定神,再仔细看,没错,的确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中原民间"土"文化。正纳闷儿,舞台上一排汴河堤岸上的"春柳",踩着特制的没有鞋跟的"寸鞋",在西洋弦乐伴奏下,风摆柳一般优雅地舞出来。
昨晚,香港舞蹈团在中国剧院上演了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高雅、清淡与纯朴、平实紧密结合的音乐和舞蹈中,北宋汴河沿岸人情风俗借助诗意的舞蹈展现出来。
王克芬等众多老一辈中国舞蹈界艺术家亲临现场观看,激动不已。
"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具魅力的!""大俗和大雅的东西能这么流畅地转换,真难得。"演出结束时,众多观众发表自己的观感。王克芬说:"我最满意的是作品对民间文化的挖掘。此外,最难得的是导演认真研究历史的态度。"
为了能塑造立体的民俗画卷,导演作品从音乐、舞蹈到舞美、服装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作曲史志有花了两年多的功夫研究宋朝及河南民间音乐。他的音乐以坠胡、二胡等民间乐器演奏旋律,辅以西洋弦乐队的伴奏。仿佛用油画的方法创作水墨画,作品民族韵味浓厚又不失张力。舞蹈方面,18段表演几乎场场都有民间舞,舞种涉及中原、南岭、西域等多个地方。总导演兼编舞梁国城创作前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民间舞本来就有高雅的成分,我们追求表现出俗文化中的雅致。"
很多观众对演出中的服装道具很感兴趣。"肩摩毂击"一场中,挑夫的担子是从宋朝官帽上的帽翅演变而来。"夜夜笙歌"中,女孩儿头上顶着的橘子灯创意,来自杂技顶碗,颇有新意。RJ188
本报记者方非摄RJ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