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3月8日3时许,24岁长春市郊农民尹文娇在长春妇产医院剖腹产下女儿,术后大出血。长春都市动听广播电台与黑龙江交通台联动,在哈尔滨找到救命药——人血纤维蛋白原,并4次送药去长春。其间,医院、媒体、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充分互动,爱心如潮水般涌向病房。
15日1时许,转至吉大一院ICU病房的尹文娇在与病魔抗争7天后,不幸死亡。据记者了解,当从哈尔滨医大一院和哈尔滨市肿瘤医院找到的11支“人血纤维蛋白原”注入尹文娇体内时,已距她发病近20个小时……
血液制品全国告急
医院没有1克救命药储备
据长春市妇产医院业务院长佟晓红介绍,人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液制品,正常情况下,医院妇产科应该至少备4—6克,但尹文娇病发时,医院1克也没有。院方在市各大医院遍寻不到,又向沈阳、北京、哈尔滨求助,好不容易才在哈市找到药。
“从去年2月开始,全国就出现了血液制品的全线短缺。”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哈市第一医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国内的血液制品主要为三大类:一为白蛋白类,主要用于烧伤、癌症晚期、水肿及电解质不平衡患者;二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用于免疫机制不完全的患者;三为凝血因子类制品,主要用于甲、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救治。人血纤维蛋白原就属于第三类。
据悉,三类血液制品中以人血白蛋白最多,以1吨血浆生产25—28公斤人血白蛋白计算,我国人血白蛋白人均拥有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1/20,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更少得可怜。
哈尔滨医大一院院长周晋介绍,医院的人血白蛋白日常仅有百支左右的库存,每一支使用都要经过院长批准。“每天仅批10支左右,若敞开用,每天至少要几十支,根本供不应求。”
“全国有十多万血友病患者急需凝血的"第Ⅷ因子"而不得,仅黑龙江省就有600多人,他们活得很艰难。”马军话语中透着焦虑。
三大原因导致短缺
准入门槛提高;血浆采集站减少;定价不够合理
血液制品何以如此短缺?
马军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为了防止艾滋病等血液疾病传播,药监局系统近年对生物制品公司重新审查,抬高了血液制品准入门槛和工艺标准,生产企业锐减。二是从去年开始国家取缔有偿献血,血浆采集站减少,如黑龙江省由原来的17个减少到7个。2004年全国的采浆量约4000吨,2006年下降到不足3000吨,血液制品原料因而短缺。三是血液制品定价不合理。人血纤维蛋白原0.5克/每支定价148元、第Ⅷ因子定价200多元,而两种药以往进口价都在千元以上,这种与成本严重倒挂的定价导致生产企业无利可图,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是必然。
另外,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推行血液制品原料血浆“检疫期”制度,即血浆要在生产厂家存放3个月再进行生产。据此推算,我国的血液制品生产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减少1/4。
开高价就能买到血浆站
建议在全国范围建立血浆的科学调配机制
“应改进现行的浆站改制政策,强化地方政府的血源管理责任意识,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马军介绍,从2006年开始,地方血浆站可以无偿划拨给同属国有资产的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生产厂家,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没有一家血浆站是无偿划拨的。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只要开价高就能买到血浆站,各地的血浆站纷纷将改制视为“发一笔”的机会。
哈尔滨医大三院院长徐秀玉指出,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血浆的科学调配机制,让有限的血浆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用。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30多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只有3家企业有能力生产第Ⅷ因子,其余的20多家企业只能在血浆中提取白蛋白等产品,大量能够生产凝血因子的剩余原料被白白浪费,应该加强调配,保证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得到足够原料。
“血浆少,企业吃不饱呀!”哈尔滨世亨制药集团销售经理孙延喜说,在国外,血液制品生产基本由官方控制或者半官方管理,很少有绝对民营的,且行业协会受到政府密切监督和制约。美国和整个欧洲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超过10家,但规模大,专业化程度很高,产量足够供应市场。“我国30多家血液制品企业中有一些因为原料短缺陷入半停产状态,这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加以应对。”
“要对血液制品生产进行科学监管,将其视为特殊行业加以宏观调控,不能放任无序竞争。”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认为,监管不能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应该鼓励企业加强科研、规范竞争,瞄准世界一流标准进行生产。他还建议政府通过税收、价格等杠杆作用撬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记者 曹红涛 孟海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