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女生用镜头记录北极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罗伊珊 通讯员 刘泽炀) 2月底,由十名大学生组成中国首支大学生考察队远赴北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樊瑾作为广东高校唯一代表,用镜头记录下半个月的北极之旅。前天,归国的樊瑾分享了她的神奇经历。
北极难见到北极熊
能赴北极考察对于樊瑾来说是无心插柳的意外之喜,当时她是帮一名学长在网上完成“北极科考”笔试,结果自己却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直至闯入全国赛区,并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唯一代表出征北极,这是中国首次组织在校大学生远赴极地进行科考活动。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极地人环保意识非常高,“在北极,垃圾分类高达30余种,平时我们随手扔掉的方便面包装袋,在那却被细分为好几种垃圾回收,盒子和调味料的包装纸是软塑料,调味包得洗干净里面的油料才能处理,叉子是硬塑料,”樊瑾说,除了有机物外,其他垃圾都得运回挪威。
“北极是一个放大镜,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北极的动物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这次去,看到了驯鹿,却没看到北极熊,据说北极熊现在仅剩下两万只左右。” 樊瑾说,向导曾告诉他们,斯瓦尔巴德群岛警方曾扑杀过一头蹲在居民门口的北极熊,解剖时发现北极熊的肚子里空空如也,估计有三个月未进食了。“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正在威胁到北极熊的生存。”
要制作多版本纪录片
考察期间,队员们先后走访了位于奥斯陆的挪威国际极地年秘书处、位于特罗姆瑟的挪威极地研究所、位于朗伊尔城的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最终抵达了位于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3月9日还幸运地目睹了黄河站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科考途中也充满了艰险,3月8日,天气阴暗,队员们正在户外考察时,突然,周围能见度急降至10米以内。大家顿时失去了方向感,原来的脚印又被大雪慢慢掩盖,同学们很担心找不到回去的路,幸好领队的黄河站站长经验丰富,把大家安全地带了回来,这几个小时的户外考察让队员们认识到,丰富的户外经验在遇险时显得多么的重要。
一路上,樊瑾拿着相机、摄像机不停地走走拍拍,并带回了大量的极地拍摄素材。目前她正忙着整理这些视频记录,她透露,拍摄的素材长达10多个小时。她正在构思剪成几个不同的版本,希望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北极,客观全面地反映北极的环境。
此后,樊瑾可能要到各地巡回演讲,分享北极考察心得。她希望能以此影响更多的人,把“北极的环保理念大范围传播出去”,而这些记录片也将会在全国展出。她自信地说:“一定很吸引眼球,无论是80后的年轻人,还是拥有丰富阅历的前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