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2日专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在发言中就“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进行阐述,她认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相对滞后等五方面问题,并提出了五项应对措施。
以下是她的发言实录:
我的发展题目是“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我们在考虑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我们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以及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我们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所以我们提出要选择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应该有利于我们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第二,城市化应该有利于优化区域的布局和缩小区域差距。
第三,应该考虑它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第四,城市化要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发展。
发展经济的目的,很重要的一个项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化水平,所以城市化发展也应该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重要的地位。从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跟我们在“十五”计划中,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是非常相关的。到“十一五”时期特别重视城市群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战略变化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进入加快发展的时期。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的数目都有很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格局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列举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部城市化水平提高是比较快的,中国的东北地区,城市化总体水平是属于比较高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区,城市的规模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它几个地区,大城市的数量是比较少的。特别是西部地区,可能小城市是比较多的。
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觉得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我们和国际上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尽管现在达到40%以上,但是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来,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在趋势线的下面。
城市化进程的滞后还表现在,因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统计是依靠常住人口,就是六个月以上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算城市人口,但是大量非固定职业的人口并不没有享受本地居民同等的服务,比如说在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这方面。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的规模不足。因为城市的规模实际上可以起到集聚经济的作用,发挥规模效益,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地方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创新,促进技术扩散都非常有效。中国的情况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生产效率比较高,对资源利用也比较好。但是,中国和世界相比,大城市的比重是偏小的。比如,这是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各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中国是偏低的。这个数据也是说明同样的道理,中国的超大城市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
中国在城市化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无论是对土地资源、能源,还是水资源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再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污染的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比较低。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各个城市的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很多城市都很想发展制造业,但是第三产业在城市有很大作用,反而发展不足。
我们今后的建议有五个方面,一个是优化城市布局;因为我们国家在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该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有一些地区不可能成为城市群,就应该发展中心城市,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我们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第二,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特别要鼓励大城市的发展,我们这些年在大城市发展方面,显得还是不够的。
第三,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要加强城市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说,我们应该发展快速的城市交通,发展这种建筑节能。
第四,改善城市的财政体系,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方面,我们要改善一些当前的财税体制的问题、融资模式的问题。
第五,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别。这不光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城市也应该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