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财政部不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了使读者更好了解现代财政国库管理运作方式,就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本报采访了财政部国库司司长詹静涛。
资金直达速度大为提高
问:财政资金拨付效率直接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甚至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那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资金拨付方式都有什么改变,与改革前有什么不同呢?
詹静涛:这个变化是很大的,改革前是层层拨付,改革后是资金直达,速度大为提高。
比如中央财政安排修复黄河河堤的资金过去由财政部拨到水利部,水利部再拨到下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再拨付到某某省黄河河务局,然后才能拨付到具体用款单位,最多的可以达到5-7个拨付环节。改革后,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财政资金支出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支付由“中转”变为“直达”,取消了拨付的中间环节。
建立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问: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到财政资金的运行活动状况,提高财政运行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真能做到这一点吗?又是如何监控的呢?
詹静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部建立了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机制是财政国库管理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也可以说是为财政部门装上了“千里眼”、甚至说是“透视眼”,通过这一监控系统把有关的数据传给财政监控人员,使单位的各项支出都在财政监控的视野之下,这样不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还产生比较大的威慑力。从这几年实施来看,效果很明显。从2002年起,违规数额和比例逐年下降,违规比例2002年是4.16%,2003年是2.98%,到2007年已经降低到0.12%,下降幅度很大,而且是持续的,应该说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推行公务卡让“消费留痕”
问:有关部门要求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为什么要推行公务卡改革呢?
詹静涛: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实施后,一般就不再发生现金结算,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然后通过单位的财务报销还款,财政财务部门可以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但是有些单位大量提取使用现金的现象仍然存在,现金提取以后就很难监控,所以我们引进银行卡,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务支出领域引入具有“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特点的信用卡,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对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打造“阳光”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义务教育资金快速到位
问:财政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能够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詹静涛:财政部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这是我国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支付管理的新机制,主要内容有:一是将中央专项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在省级和县级分别开设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和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作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组成部分,专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的运行管理和支付核算。二是中央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央专项资金下达到省级财政后,省级财政部门要将实行政府采购的免费教科书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并将其他专项资金直接支付到县级的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县级财政部门要将大宗支出直接支付到收款人,零星支出直接支付到学校或者直接核算学校经费的有关账户。三是实施动态监控。通过专门的动态监控信息系统,财政部能够对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动态监控,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问:从近年来公布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中问题不少,挤占、挪用、滞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詹静涛: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专项转移支付数额逐年增加。2007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13991亿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6898亿元,占49.3%。专项资金管理,我认为在运行管理方面关键是两点,一是透明,二是监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我们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专项资金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和小家电补贴资金纳入试点范围,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专项资金等还要纳入这一新机制运行。我们将努力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检验、探索和完善这一新机制,研究建立运转高效、信息透明、管理规范、监控有力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从而有效解决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挤占、挪用、滞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