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珠三角产业转移之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承接” 本报记者姚志德 通讯员吴文颂
珠三角产业转移大潮,使广东两翼及粤北山区既面临黄金机遇,也不乏新的挑战。因为,它们面对的将是内陆省份乃至越南、印度等地的强力竞争。
如何创造环境,使珠三角外迁的优质企业留在广东?近几年超速发展的肇庆高要市,以独到的思路交出了一份优异考卷。
今天,高要市举行了春季招商洽谈会,受到了600多位外地客商捧场。高要市外经贸局局长刘斌章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年的春季招商会,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据刘斌章介绍,2006年至今,高要市共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23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144亿元。正是做好了“承接”这篇文章,高要国税本级库收入两年翻一番,地税收入三年翻一番,据广东省财政厅公布,去年高要综合增长率达65.36%,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第一。
高起点规划占先机 作为地处山区和珠三角接合部的新兴工业重地,高要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亿元,比上年劲增43%,如此骄人成绩离不开高要人极具眼光的产业规划。经过好几年的摸索和调整,高要如今确立了五金制品、精密压铸、新型建材、不锈钢制品四大支柱特色产业,产业链条上伸下延为高要带来了大量优质企业。“高要的产业起点比当年的东莞要高多了。”韩资高要鸿爱斯公司副总经理关航坦言,集团在高要增资4000万美元,要将设在东莞及韩国的三家工厂搬至高要,就是冲着这里日见成熟的产业环境。近几年以上市公司鸿图高科为龙头,在政府致力扶持下,十几家大型压铸企业扎堆落户,高要成功晋级“中国压铸产业基地”。
说起营造高起点投资环境,如今高要人津津乐道的是“两港两园”———引入珠江船务斥资1亿元改造扩建的高要港,祈福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兴建的金利港,总投资分别为16亿元和15亿元的“肇庆碧桂园”和“祈福海岸”两大楼盘。这几个巨无霸不仅带动物流业和房地产业双双腾飞,更使高要面目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内部也搞“产业转移” 土地瓶颈的制约,即使在珠三角外围的高要也越来越突出。高要人想出了聪明的“内部转移”之法来应对。陶瓷原本是高要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但因为占地太大、能耗和污染严重,高要人迅速改弦更张,他们将原来的“金陶工业集聚基地”更名为“金淘”,将部分污染严重和能耗大的陶瓷企业“请”出园区,成功收回土地5000多亩,转而发展“产出强度”更高的不锈钢产业。土地价值被重新发现后,总投资5亿元的北新建材、3.5亿元的光丰不锈钢、2.5亿元的顺亨不锈钢等大项目先后登陆“金淘”。
不过,高要也并没有扔掉陶瓷这块“鸡肋”,而是将“新明珠”等大型陶瓷项目调整到碌步等相对落后的山区镇。刘斌章表示,“通过内部"产业转移",既活跃了山区镇的经济,也使高要获得了发展更高层次产业的新空间。”如今,高要根据各镇的不同特点,在内部规划了众多功能区,或发展支柱工业,或发展传统制造业,或致力于生态农业及休闲观光。
本土就业闯出新路 “本地就业机会多了,现在高要人大都不外出打工了。”高要市金渡工业园办公室主任文伟坚表示,月薪800元—1000元就足以吸引农民洗脚上田,大量本地劳动力使外来企业后劲十足,像鸿爱斯公司,98%的员工是当地人,跟东莞的厂相比,还省下了盖员工宿舍的一大笔开销。
虽然劳动力充裕,但山区县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转移落户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关航表示,希望当地能够投入更多公共资源,结合产业界的需求,与广州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培养更多对口人才,甚至在当地建立产业培训机构。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