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曹妃甸港口码头一角。李牛摄早春二月,记者驱车南出唐山80公里,沿着一条新填筑的通海公路驶向大海,足足走了19公里,来到曹妃甸最东南端的凭海甸头。
渤海湾波涛汹涌,海浪撞击着新建的港口码头,发出阵阵轰鸣,身后塔吊林立、货车穿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正在崛起的海上新城的蓬勃脉动。
这就是曹妃甸。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渤海湾沙岛,一座因首钢搬迁至此而名声大噪的填海新城,一个被冠以“国家级”头衔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曹妃甸的魅力在哪里?她会在“科学发展”上给我们哪些示范?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开始了一次探寻之旅。一夜名闻天下
曹妃甸,地处唐山滦南县南部海域中,平潮时为一条黑沙淤积而成带状沙岛,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这个渤海湾上名不见经传的荒凉沙岛,因为成了首钢的新址而一夜为天下闻。
“首钢搬迁选址曹妃甸,看中的是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才俊驹用4个词,概括了曹妃甸的优势所在:深槽,浅滩,富矿,油田。
“深槽”,曹妃甸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深槽达36米,常年不淤不冻,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即可停靠巨型船舶的“钻石级”天然港址;“浅滩”,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地,不需移民和占用耕地;“富矿”,曹妃甸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原盐资源,冀东地区已探明铁矿保有储量44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油田”,2007年5月,这里发现了储量10亿吨的大型整装优质油田,储量规模之大、油层厚度之高、油品质量之优为中国多年罕见。
有人说,上天偏爱这个曾经荒凉的小沙岛,4大优势构成了曹妃甸的稀有品质,让她在21世纪初亮出了独特的魅力。
确实,曹妃甸距天津、北京、秦皇岛都在200公里左右,其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更可谓弥足珍贵。
而曹妃甸人的超前谋划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更加坚定了首钢“落户”的决心。早在1993年,唐山市就提出了开发曹妃甸的设想。12年来,他们先后邀请了14名两院院士为项目顾问,聘请了3600多名专家参加设计论证,前期工程投入累计达6000多万元。
当机遇来临,曹妃甸已经准备好了。一夜之间,默默沉睡了千年的曹妃甸,成为河北、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焦点。
“没有首钢搬迁,就没有今天日新月异的曹妃甸;而曹妃甸与生俱来的优势,也给了首钢"脱胎换骨"的机遇。”在才俊驹看来,曹妃甸与新首钢是完美的“天作之合”。
“曹妃”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踏上今天的曹妃甸,处处是火热的施工场景,运料车往来繁忙,强夯机铿锵动地,推土机振臂轰鸣,绞吸船倒海翻沙。经过数万建设大军3年来不懈的填海造地,这个过去涨潮时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岛,面积已扩大20倍,达80多平方公里。
“现在的曹妃甸一天一个样,几天不来就会迷路。”陪同我们采访的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王冰深有感触地指着前方一座近1公里长的空中桥架说,一个月前这儿还是一片空地。
这就是曹妃甸人引以为荣的“曹妃甸效率”。建设矿石码头,面对风大浪急的恶劣作业环境,他们仅用13个月就建成了两个25万吨级泊位,创造了中国建港史上的奇迹;围海造地,他们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上单体吹填面积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形成陆域面积11.95平方公里。
面向大海,曹妃甸展现出广阔的发展远景。按照蓝图规划,曹妃甸还将继续向蔚蓝的大海延伸,扩张至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其母城唐山的3倍。曹妃甸促成首钢“涅槃”
创建于1919年的首钢,曾拥有北京产业工人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新中国工业的一面旗帜,1994年钢产量曾达到全国第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污染巨无霸”的帽子迫使它不得不离开北京,另谋发展。
然而,搬迁到曹妃甸的首钢,会不会是包袱转移、“污染下乡”?
走进曹妃甸,记者找到了答案:首钢搬迁绝不是许多人想像的那样,这边灭火拆除高炉,运移那边安装冒烟,而是完全的“脱胎换骨”。用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的话说,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并不是简单的“大搬家”,也不是对旧钢厂的“复制”,而是采用国际一流的技术,用新装备、新工艺、短流程、高效型、节约型、清洁型、可循环型的方式建设一个国内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基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中的明确要求,新建的曹妃甸钢铁联合企业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成生态型现代化钢铁厂,基本实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零排放,余能充分利用,吨钢能耗、水耗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曹妃甸钢铁基地总设计师张福明用更形象的话进行了描述:“整个生产过程我们不放掉一缕烟气,不丢弃一块废渣,不丢弃一滴废水。”
张福明的十足信心,源于新首钢将实行大中小三个循环,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防止污染,节约能源。
小循环,就是在以铁塑为核心的转化过程中的循环,可对生产中产生的边角料进行回收,重新加工利用。
中循环,就是钢铁厂内部不同的工序之间进行的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像炼钢高炉所产生的副产品高炉煤气,经过处理后,其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实现钢铁厂内部一种能源和物质的转化。
大循环,是指钢铁厂作为一个整体和社会之间进行的循环,社会产生的一些废钢铁、废塑料,可以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和基础能源进行加工和利用,钢铁厂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服务于社会。
张福明介绍说,通过这样大中小三个循环,无论是钢铁厂内部,还是钢铁厂与社会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都能得到有效的再生产和再利用,从而让循环经济的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举例说,新钢厂建成后,消耗的水资源将是现在全国平均消耗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源消耗将比现在平均水平下降30%,而且排出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循环使用。
“搬迁”对首钢来说,就像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涅槃”,而曹妃甸正是促其重生之地。渤海湾将现“万国生态城”
一鸟唱引来百凤栖。因为首钢这个特大型企业的“加盟”,曹妃甸“端坐闺房”,引得众多“爱慕者”纷至沓来。曹妃甸建设驶上快车道。
在曹妃甸工业区的整体规划沙盘上,记者看到新首钢在茫茫大海边占地约20平方公里,与唐山钢铁企业联合组成的京唐钢铁集团,今年即可形成485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将形成年产97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到2030年这里将形成年产3000万吨精品钢的钢铁“巨无霸”。
记者沿着通海公路继续探访。临海甸头,4大码头雄峙一方,形成了油、煤、矿、气4大港口的现代物流链,年吞吐量可达5亿吨。曹妃甸的地下油田带动了石化产业,这里正在建设华北原油储备基地。
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刘金才告诉我们,曹妃甸将成为世界级的装备产业基地,这里将生产采油、采煤、制造等大型机械设备。同时,海水淡化、电力、建材、环保、信息、金融、旅游等关联配套的产业化循环经济,将使曹妃甸成为一艘经济“航空母舰”。
作为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曹妃甸还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模式、路径、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后来者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曹妃甸投资已超过百亿元,而唐山市政府自己的投资只占其中的1%左右,也就是说除了前期规划论证费用等投资外,其他投资全是市场运作而来的。这就是曹妃甸人创新的建设新机制: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区域合作,以利益为纽带,全面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开发建设。
而曹妃甸高瞻远瞩的科学发展理念,更足称道。受邀为曹妃甸编制循环经济规划书的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告诉记者,当初规划的出发点就是在曹妃甸建成一个中国的循环岛。整个岛内部,以及岛和周边的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系统,都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使它成为引领中国进入循环经济社会的一个先导示范区。
曹妃甸管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开始,曹妃甸已经走上国际化合作发展之路,正积极寻求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典等国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可以预见,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迅猛崛起、东北亚经济的加速一体化,曹妃甸将成为拉动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强力引擎。
记者看到,今天的曹妃甸正充分利用海岸、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朝着世界一流的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国际性城市和环渤海经济示范城市的目标奋步迈进。不久的将来,一个拥有50万人的生态宜居的“万国生态城”将在渤海湾畔拔地而起。这是曹妃甸的胸怀,也是曹妃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