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上海常用词“嗲”编入新版《牛津英语大词典》
源自南方某媒体、近日被国内各大新闻网站竞相转载的“《牛津英语大词典》新收上海方言"嗲(dia)"字”的报道,疑为提前出笼的愚人节新闻。
记者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上海设立的办事处——牛津(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获悉,上述报道与事实不符,出处不明。
这篇极具轰动效应的报道称,被公认为世界有史以来最权威的英文辞典《牛津英语大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简称OED),为了与时俱进,在修订过程中决定优先收录一些“时髦”的词,并于最近将一批新词条发布在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其中就有来自中国上海的常用词“嗲(dia)”。该报道称,“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iaist(嗲人)”“diaistic(嗲的)”“diaism(嗲主义)”等相关词汇。报道还分析说,“嗲”字本来来源于英文单词“dear(亲爱的,可爱的)”,主要用于形容女子和小孩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知名度越来越高,“嗲”字此次也便由“dear”“出口转内销”变身“dia”,回到英语世界。这篇报道见报后,立即被国内多家权威网站转载,不少个人博客也在第一时间引用该文,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记者致电牛津(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询问详情,词典部的余先生表示不知此事,他在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也没有查到“dia”字。随后他通过在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词典部刘经理向英国本部求证,昨晚8时终于给了记者明确答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并没有收录“嗲(dia)”字,有误。余先生介绍说,1928年初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目前确实在进行全面修订,但进展不快,收录新词则相当严格。
语言文字研究专家郝铭鉴说,“嗲”是为数不多的进入普通话系统的上海方言词之一,主要表示对事物和人的赞赏等,具正面意义。其实“嗲”字在上世纪50年代最为风行,60年代初,在上海的报纸上还开展过关于这个字的讨论,许多读者认为,“嗲”字在上海人生活中用得太多太滥了,不管形容什么好的东西都只有这一个字,显示出上海方言的单调。这场讨论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嗲”字的知名度反而提高了。不过,郝铭鉴说,近年来,上海人使用“嗲”字的频率已经大大下降,一些年轻人更是不会说这个字,取而代之的有“灵”“妖”等。如果英国人真的把这个字编选入词典,那只能说明其落后于我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李菁)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