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周婷玉)针对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29日至30日在京出席医院质量管理与医院社会工作论坛的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医务社工制度,为医患关系注入“润滑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继同说,有调查表明,我国医疗纠纷成因中,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因素排在医疗技术问题之前。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服务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能影响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刘继同指出,这就要求医学模式需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等“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服务的就是医务社工人员,他们可以帮助医师摆脱很多不应由医师承担、也做不好的事。
香港明爱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主任陈志英也说:“患者的生理、心理都受到"创伤",医务社工人员为其提供照顾,可以促进病患的全面康复,也可使医师专心治病。”
然而,刘继同指出,去年完成的《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岗位设置政策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医务社工的开展情况并不容乐观,除了北京、上海的部分公立医院外,大多数医院处于无岗、无人、无知状态;绝大多数在岗医务社工也是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专业水平不高。
“全国实际在岗的医务社工人员总量无法满足医院和病人的迫切需要。”刘继同指出,应将全国医务社工制度建设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国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配备医务社工人员,以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台湾的实践表明,医务社工人员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并可提升医院服务的形象,已成为医院提升质量不可少的专业力量。”台湾社会工作师公会全联会理事长秦燕说。
刘继同认为,目前我国应在患者的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关怀,改善就医环境和医患沟通等领域优先开展医务社工工作。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