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2000年1月1日零点整诞生的婴儿,将获得"世纪幸运婴儿"称号;"世纪幸运婴儿"每年可领取联合国发给的两万美元津贴,并终身免费享用世界26家著名厂商提供的产品……”这是1993年的一则非常有名的“愚人节新闻”。
这则“新闻”不仅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据悉还飘洋过海,成了真正的“国际玩笑”,在许多国家都产生“跟真的一样”的影响——而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世纪末,致使联合国有关官员为此专门作了澄清。
说起来,“愚人节”真是一个经典的发明。因为有了这个节日,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上下级之间可以互相善意地捉弄一下,在调侃戏耍的氛围中,严肃的人得轻松,郁闷的人得愉悦,无聊的生活由此得到一些额外的乐趣。此节虽名为“愚”,实则是智慧一日、轻松一日、友情一日。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节日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或应受到怀疑了——并不是因为这一节日变得不再好玩,或是人们的幽默感退化了;而是因为在“愚人节”之外,还有种种恶俗的“愚人文化”在不断泛滥,一年365日,庶几可称“天天愚人节”了。
所谓“愚人文化”既包括务虚高调的人文层面,也包括务实功利的商业层面。从前者看,近年来以“愚人”为是的“经典解读”、“故事新解”等不断出现,譬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便堪称最新的“愚人文化”例证;再往前,《论语》被解构为“关于快乐的学问”,“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等,也均可视作“愚人文化”的恶之花。
从后者说,所谓“愚人文化”更可谓铺天盖地,奇闻迭出。这其中首当其冲、为害最烈的,是时下一些专家学者耸人听闻的社会解读理论,诸如“房价还要继续上涨20年”、“优质国企要先卖”、“改革要补偿既得利益阶层”、“大学学费应该大幅提高”、“要避免务工工资过快上涨”,等等,看似“学术表达”,实则在为特殊利益集团代言,称其“愚人学术”毫不为过。
已经泛滥多年的《没有任何借口》等伪书中所宣扬的所谓“员工职业精神”,同样是“愚人文化”的一种。此类有违基本权利原则的理念偏偏能够大肆张扬、大行其道,令人恍不知何时才是真正的愚人节。
事实上,当下还有一些出版物及影视作品,都是拙劣的“愚人文化”的载体。它们或是宣扬一些错位的价值观,或是宣扬变异的审美观,或是伪造一些理论为某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制造借口,通过不遗余力的对人们进行蛊惑,追求一己之私。比如房产利益集团操纵“小康住房标准”,美容机构出台“美的标准”,奢侈产品厂家生造“幸福标准”等,都属此类。
在幽默的愚人节回想这些不幽默的“愚人文化”,笔者叹息之余呼吁:请不要愚弄历史及民生。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