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藏族军人的忠诚
——记西藏军区某部副营长江勇西绕
西藏高原因其特有的高海拔和气候环境,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7年前,藏族青年江勇西绕从军校毕业,他几次递交申请书,要求回到西藏工作。他深情而言:“我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我的岗位理应在西藏!”
自从江勇西绕选择了雪域高原的军营,也把自己的忠诚情怀投向这“第三极”,并且干出了一番耀眼的业绩。
他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还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十大优秀青年”、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
7年来,现任西藏军区某部副营长的江勇西绕,改进射击、战术、体能等训练方式20多项,探索出“多专业集成编组训练”、“侦察兵野外生存训练”等10多种训练方法,创造了50多项高原侦察兵训练纪录。
“党的关心培养就是托举我高飞的翅膀”
17年前,来自西藏江达县嘎通村14岁的江勇西绕,随着家乡45名考入湖北沙市第六中学藏族班的学生来到长江边。
初二这年的下学期,江勇西绕患病住院了,班主任杨亮和其他老师都轮流到医院去照顾他。他出院之后,老师们还制定出补课计划,确保其学习成绩不因得病而受到影响。
1995年,江勇西绕又进入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藏族高中,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好校长李志勤,是这位女校长的分外关心和鼓励,让他身心健康成长,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
那是一个下午,在学校的杉树林里,李志勤和江勇西绕坐在石凳上,她语重心长而言:“你是从雪山走出来的学生,你可要勇于接受各种艰苦磨练呀!”
果然,他在后来的校园时光里,以自己的勤奋、正直、向上,赢得同学们的尊重。高二那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张震曾到学校来看望师生,刘华清还对江勇西绕说道:“小伙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便长大后有更过硬的本领回报祖国!”
一年后,江勇西绕考入昆明陆军学院。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他坦诚:“人生的道路每前进一步,都与党组织的培养和战友的关爱分不开;如果我是一只雄鹰,党的关心培养就是托举我高飞的翅膀!”
“到艰苦环境中去实现军人的价值”
军校的生活结束了,江勇西绕毕业时,学院给他安排了两条成长之路:留校工作,或者到某单位机关任职。
江勇西绕的心里很不平静,他在内地学习、生活多年了,也很留恋内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他又想到,艰苦的西藏边防更需要我们新一代军人去奉献啊!在毕业之前,他连续向学院递交了四份申请书———“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请让我到艰苦环境中去实现军人的价值!”
2001年8月,江勇西绕被分配到成都军区西藏某旅,当上了一名“副排长”。不久,部队到某地去集训,那里海拔高,终年是冰封雪裹,人稀、氧薄、天寒,一下车,官兵们就领略了此地环境的冷酷与磨难。
吃过午饭,部队开始安营扎寨。当时,连队只有三顶帐篷,只好挖地下掩体了。江勇西绕的任务是为连长、副连长各挖一个私人空间。到了晚上10点多,天上下起了冰雹,20多米长的工事上方也拉起了一道屏障,官兵们都在屏障下面施工,惟有江勇西绕还在露天里操作,冰雹打在他的头上、身上,他吭都没吭一声。连长评价他:“这个兵很顽强,很实在,真不错!”
九个月后,一个更大的舞台伸展到其人生的经纬线上———成都军区要选拔军事尖子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大比武。步兵出身的江勇西绕,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侦察兵角色的转换。
选拔是从射击开始的,五发子弹,江勇西绕打个满满的50环。一路过关斩将,他成了第一名扬威国际军事赛场的藏族军官。
“要让更多藏族同胞沐浴党的阳光”
江勇西绕说过:“没有党组织的关爱,就没有家乡的巨变,也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党恩,要让更多藏族同胞沐浴党的阳光!”
帮助藏区群众,他已经坚持10多年了,就是经常要把可以带动家乡人们致富的各种资料翻译后寄回家去。
2003年的夏天,江勇西绕刚从国际军事赛场归来,就关掉了手机,抱起了一大堆报纸,仔细阅读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文章,他还把这些内容翻译成藏文,寄给了自己的同学和家乡群众。
赶上外出执行任务中,每次部队送给养时,他都要提出同一个要求:“请把近期报纸带给我们。”读报学习时,每看到有新观点、新论断,他都先念给在场的战士们听听,让大家及时“充电”。
多年来,江勇西绕也向社会展示了一名藏族军人的赤诚之心。
2004年,他又从报纸上看到,在云南某山村,有个叫张丹阳的学生,品学兼优,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法继续读高中了。这时候,江勇西绕也在筹办自己的婚事,积蓄并不多,他还是决定,资助张丹阳继续上学。后来,他寄出了1000元,此后又资助三个学生完成学业。据介绍,多年来,他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已累计出资1.5万多元。
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已成这位藏族军人不变的忠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