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日讯 尽管很难得到确切的统计,但估计中国不孕夫妇比例在10%%上下浮动。需要辅助生育技术的人们越来越多,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随之而来。
今天上午,来自中国和欧洲的100多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伦理学家、社会科学家等齐聚长沙,开展为期3天的BIONET(一个为中国和欧洲学者提供研究、培训、讨论以及会议的网络)国际研讨。
精子捐赠不能开放于市场
北京某大学校园里的一则广告:“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寻求卵子,理想卵子捐赠者年龄在20-29岁之间,至少大学文凭,没有家庭病史、相貌好……报酬在1万元以上。”专家们表示,捐赠被看作是无私的行为,任何补偿仅仅是基于有关捐赠行为所带来的特殊不适。如果精子捐赠开放于市场,将会使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利益受损。
伦理争论涉及一系列问题
伦理争论涉及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人工授精是否支持捐精者匿名?是否允许单身女性进行辅助生殖生育技术治疗?
自从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1978年在英国诞生以来,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全国性的立法来管理辅助生殖技术行为。
但国与国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如一些国家允许代孕而其它国家禁止;一些国家允许进行胚胎选择来“救助同胞”或避免严重的疾病,而有些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胚胎选择。
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卢光琇教授说:“辅助生育技术的实施使孕育婴儿与性和婚姻分离,改变了其自然过程,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在研讨中,与会者拿出了一个案例供讨论。一对夫妇成功接受了他精人工授精治疗,孩子的父亲不久患上晚期疾病。当他告诉他的父母孩子是在他人赠精情况下生下来时,冲突产生了。孩子的祖父母在他们的儿子死后拒绝那个孩子继承遗产。
我国严管辅助生育技术
我国对辅助生育技术管理严格。2001年,卫生部颁布了第一部相关规则,其直接结果之一是经批准的辅助生育技术中心数量由200多家降到88个,精子库降到10个(截止2006年10月)。
“尽管如此,由于需求的增长和潜在的‘巨大商业利润’诱惑,一些私人诊所甘冒被罚的危险,在未获审批的情况下继续提供辅助生育技术”。卫生部于修成副司长说。卢光琇表示,仅仅有卫生部制定的关于辅助生育的制度和指导方针还不够,还要强制执行、普及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记者 胡忠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