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在线
自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2008年4月1日的3308点,短短半年时间,股市跌去了2816点,跌幅45.98%。
阴霾,长达6个月的阴霾。这单边下跌的下降通道,如同一条吞噬股民血汗钱的黑色巨龙,走下喜马拉雅山,穿越青藏高原,也
走过了平原,现在已经接近广东沿海了。
再不能跌了,再跌,就到海平面以下了。
中国高层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一再表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真不明白股民们不信任什么,不信任国际经济所面临的宏观面?不信任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未来走向?还是不信任上市公司老总,抑或不信任自己?否则,为什么暗潮涌动6个月,却没有回暖迹象?
今天打开电脑,猛看到一则公示:中联重科董事会同意收购一家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公司60%的股权。
公示称:中联重科第三届董事会2008年度第四次临时会议于3月29日召开,通过议案,同意公司联合Hony Capital(弘毅投资)等共同投资方计划以投标方式收购一家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的意大利公司100%的股权,其中公司拟收购其60%的股权交易。
在网上查一查中联重科的背景资料,赫然发现,其领军人物詹纯新,确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要缔造的,并不是一家偏于湖南一隅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而是要缔造中国工程制造业的地标,要让中国制造四个字名扬国际。
资料显示,詹纯新迈向国际的第一步,是于2006年7月引进了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弘毅投资。弘毅投资是由联想集团控股的投资基金,其运作模式类似于国际收购基金,其目标是成熟的企业及其控制权。有了这样一个战略合作伙伴,詹纯新果然甩开膀子大干了。2007年,先后投入4亿元,在湖南当地收购了一系列公司,使得中联重科的经营单元达到20个。同时,詹纯新表示,这并不是他个人的终极目标,更不是中联的终极目标,未来3至5年内,中联旗下的经营单元将达到50个。不论经营单元的规模,仅从数字上可以看出,詹纯新的5年计划,是超出1.5倍的发展规模。
2008年一开始,中联重科就摆出了大收购的架式,仅仅几天前,公司公告以3400万元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公司,并计划对新黄工增资1.9亿。进行这次并购时,詹纯新曾表示,要用5到10年的时间,使中联企业成为工程机械业的中国第一,世界前十。
有分析师说,“中联要实现进入世界前十的战略目标,仅凭现有的产品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公司需要进入一个拥有巨大市场容量且能够上规模的行业,尤其是要进入国际市场搏击。”
当时曾有消息透露,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仅湖南,便有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两家,若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将收购触角伸向国外。有知情人士表示,中联和三一同时看中了一家意大利企业,想对其展开收购,双方正在较劲。
从今天的公示可以看出,湖南两家工程机械公司角逐意大利的结果,是中联重科拔得了头筹。
不管是中联获胜还是三一获胜,终究是中国企业收购了外国企业,是中国人胜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接下来,笔者通过朋友打听了一番,得知更为确切的消息,这间被收购的意大利公司,竟然是CIFA公司:一家创建于1928年,年销售规模约40亿欧元,在同行业世界排名第三的公司。
好家伙!好胆识!好胃口!
在前一天1429家交易股票有822跌幅超过9%的黑色愚人节之后,看到这样一抹亮色,确实令人振奋,也让人更进一步坚定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的信心,同时,对于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责任心和民族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或许,这次并购事件,同时吹响了中国企业向世界进军的号角?
笔者通过朋友获知,今年,将是中联重科的大收购年,紧跟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大手笔。听到此语,笔者不禁想再大叫一声:好样的汉子,詹纯新!美国经济不是在大幅下滑吗?也许并购美国公司,正当其时?詹纯新的下一个收购目标,会不会选在美国?或许,有一天,波音公司也会成为中国的囊中之物吧。
届时,此一盛举的里程碑上,是否一定大大地写上三个字:詹纯新?!(黄晓阳)
在线评论:里程碑式的收购
李俊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长久以来充满贬义的俚语,被中联重科赋予了崭新的褒意。中国的传统企业,特别是重型工业企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工业文明发祥地的欧洲,赢得了如此之多的惊叹的话语。
中联重科上演的这出大戏,与其说是中联重科的个体行为,不如说中国企业的集体梦想。在与世界同台竞技的斗牛场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匍匐,中国制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开始了与西方强国的比肩而行。
国际并购,对中国而言,一直是个令人伤感与痛心的词组。在这个词组的造句中,中国,历来就站在宾语的位置上。2006年凯雷并购徐工案,之所以引发了超越这一案例的有关民族工业的沉重的论战,就因为在此之前,众多的民族品牌在国际并购的浪潮中被逐一吞噬。想想,有多少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在这样的追问与焦虑中,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也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2004年始,中国企业从国内市场的饱和中抬起头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的机会。只是这样的主动出击,并不像媒体所欢呼的 “中国海外的并购时代到来了”,因为被中国企业并购的海外公司在国际产业格局转换中大多处于劣势,中国公司的收购还是一种“捡芝麻”式的收购。
但今次不同,由于中联重科并购的“标的”额度如此巨大,并购的对象如此抢眼,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国际化的实战演练。这一次,我们不仅拥有了国际化的中联,还开始尝试掌控全球化的产业链。当然,一切都还刚刚开始,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言:更关键的,还在于一次正确的重大决策之后的后续决策。
里程碑式的收购虽然已经结束,一出大戏的结尾远远没有到来。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中联一直会成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的热点,它的各种消息还将不断地给中国企业插上更多的梦想的翅膀。
或许,这就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