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骨灰盒、豪华葬礼……近年来,殡葬行业暴利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透视殡葬暴利成因,除行业“垄断”外,日益减少的墓地资源也是原因之一。
我国地少人多,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墓地与社会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突显。
10年后,逝者将葬何处?
来自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8000万亡者需要安葬,传统的“入土为安”殡葬观念,使现有墓地资源迅速消耗。一些殡葬研究学者提出,随着土地资源的消耗,公墓将无地可葬,成为一座座“死墓”。
南京市一位殡葬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南京现有经营性公墓10家,目前每年平均有3.5万人死亡,80%以上遗体火化后需要葬在公墓。
《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规定,单穴不超过0.7平方米,加上墓地道路、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平均每个墓穴占地5平方米左右,若持续下去,南京的公墓用地面积至多还有10年就会被占满。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表示,上海43家经营性公墓共有土地1万多亩,已经使用5000多亩。目前,上海每年死亡人口约11万,若按此速度持续下去,现有墓地资源将在未来10余年内消耗殆尽。
墓穴能否“永久”使用?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认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化解“死墓”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墓地资源循环使用。
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严格限制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据此,国内各地作出了相应规定。比如,江苏规定:经营性骨灰公墓的墓穴以及塔陵的塔位,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张军利告诉记者:“虽然公墓出售的只是土地租赁权,但很多人追求"墓穴的永久性",一些骨灰盒经过层层处理能保存几百年。”
张军利表示,由于国家现有法规较为模糊,没有对墓穴的循环使用作出硬性规定,因此,“墓穴使用期满,收回再利用”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诸华敏认为,和传统土葬不同,现在的墓穴多是由花岗岩、水泥等坚硬物砌成,回收利用成本高。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还没有接受墓穴循环使用的观念,一旦强制推行,势必引来社会的多重阻力。”诸华敏说。
张军利表示,我们的先人从几千年前就开始采用土葬的方式,但现在看到的古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显然是由于大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使这些古坟经过自然风化而渐渐消失。但是,倘若按照现行的墓葬方式,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大片的“水泥森林”!
第二次殡葬改革何时到来?
诸华敏认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初步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当前急需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从而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
张军利告诉记者,在目前各种葬式中,占地墓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以南京为例,墓葬占90%左右,其他节约土地资源的壁葬、花坛葬、树葬等占9%,不占土地资源的江葬只占1%。
“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节约土地资源、不占土地资源葬式的比例逐年提高。”张军利说。
2008年3月初,南京雨花功德园开始推广新型的“生态树葬”,留集体墓碑、不留坟头、可降解骨灰盒入土3个月自然分解。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推广“生态树葬”20多天来,已经有近800位市民作出决定,选择这种环保方式安葬已经故去的亲人。
王宏阶说:“第二次殡葬改革,必将触动"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王宏阶认为,当下可大力提倡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的“小型墓”,以减少墓葬占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凌军辉、蔡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