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
窑床火膛里的泥又黑又硬
“瓷器是流动的,而窑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窑床才能证明瓷器出生地。在古陶瓷考古中,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郑建明说。
此次在亭子桥发掘的7条窑炉遗迹都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每处都有2到3条窑炉先后叠压打破,说明每处窑炉都经过整修和重建。窑炉的坡度比较缓,陈元甫说:“如果坡度太平,火爬得太慢;坡度太大,火又爬得太快,都浪费燃料。
其中,2号窑炉保存得很完好。窑床长8.7米,宽3米多,呈长条形,符合当时江南窑床短而宽的特点。它像条龙盘在山坡上,因此被称为“龙窑”。到了后期,龙窑就完全变样了,形状长而窄,且分成几个部分。由于窑炉太长,中间两边还要开几个放柴火的口子,要不然前面火膛的火根本烧不到后面。由于空间更大了,能烧造的青瓷也更多。
亭子桥窑址上,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仍留下了当年使用的痕迹,火膛里的泥烧得又黑又硬,像一块块石头。泥土是明显的红烧土,与周围的土不同。以前烧造青瓷,为了不让瓷土粘住窑底的土,窑底还会铺上一层沙。
陈元甫介绍:“当时窑床前面的火膛有个高起的拱顶,1米多高。因为边上竹子比较多,窑工把竹子编成一个支架撑住,外面再糊上泥土,更加牢固。”仔细看,泥土里确实留下了竹子的痕迹。
越国贵族墓的高档随葬品产自何处
这回可能有了答案:就是这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浙江的绍兴、杭州、余杭、长兴、安吉、海盐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国贵族墓地中,出土过大量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乐器的高质量原始青瓷。2005年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大墓”出土的成组(套)原始瓷礼器、乐器更震动考古界、古陶瓷学界,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青瓷究竟产自哪里?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
郑建明表示,鸿山等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礼乐器,如作为礼器的鼎、豆、提梁壶、罐、盆和作为乐器的甬钟、铃、鼓座等均在亭子桥窑找到相应标本,且该窑址出土器物的纹路、造型比“鸿山墓”里的更精美。
其中,乐器的个体大小和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相仿,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形象十分逼真。而且器物上还饰有精细的云雷纹,是用拓片拓上去的。
郑建明还说:“不同产地的瓷器,其泥土成分不同。因为在亭子桥出土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的取土成分与‘鸿山墓’原始瓷礼、乐器的基本一致,能初步确定德清原始瓷窑群是这类产品的集中产地。”
他们将进一步做理化测试搜集数据,分析两者的胎质、原料、烧制温度和吸水性等。如果各项指标都高度一致,那便能说明“无锡鸿山墓”等越国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礼、乐器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关于窑址的3个“?”
1.2000年前的窑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耕种翻土被锄头带到地面上。
早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亭子桥的蛛丝马迹。在野外文物巡查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少数碎瓷片,拿回博物馆请专家看过后,认定瓷片质量很高,附近可能有古代窑址。
战国时期的瓷片怎么会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介绍,由于常年耕种、翻土,有些瓷片被锄头带到了地面上。最近这里有项工程要进行,因此他们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亭子桥窑址附近,至少还有25座同时代的窑址。
2.为什么要做仿青铜器的青瓷?
青铜当时比较俏,贵族就用仿制品随葬。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仿青铜器的青瓷,包括礼器和乐器。
在远古的时候,部族有人死去,活着的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活着的人出于友爱的心理,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供奉。用礼器和乐器随葬。
为什么江浙的越国大墓不直接用青铜器随葬呢?专家说,当时江浙一带,青铜器的原料比较稀缺,制作起来又很费一番工夫。南方的王族讲求务实,将原料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拿来制作生产工具和兵器。随葬品就用仿青铜器的青瓷替代了。
3.当时越国都城在绍兴,为什么“官窑”设在德清?
烧窑需要水,选址可能有这方面考虑。
亭子桥窑址生产的年代估计是越国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吴越两国战争频繁,德清所在的地区,有时是越国的北界,有时是吴国的南垂。越国的都城设在今绍兴,德清离绍兴路途遥远,为什么要将“官窑”放在这里?
考古学家说,原因还在研究。可能存在下面几个因素:这里有丰富的高岭土,它是制作青瓷首选的原料;旁边是东苕溪,烧窑需要水,将烧成的器物运往全国各地也需要有水路。
还有少数学者认为,越国曾有一段时间将中心放在安吉,安吉城市周边布满了重要的手工业作坊,而安吉离德清很近。不过这些还只是猜想,疑问有待考古学家一一解开。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