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与往年不同,今年国家首次将清明节纳为法定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清明文化传统民俗在今年获得重温。
新理解:祭祀、追思与踏青并重
“清明无客不思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往往与这些传统节日擦肩而过,致使清明文化内涵越来越淡。
而2008年的这个清明,不少人寄托哀思正从匆忙走向从容。
“以前不放假,很难在清明时节回去给家中老人扫墓。这一次,既可祭奠祖辈,还能踏青放松,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清明文化。”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电子公司上班的李勇激动地说。
敬上一炷香、献上一束花,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扫墓。据民政部对全国150个观察点的统计,3月29日接待祭扫群众超过110万人,30日则达到240万人,预计清明节假日期间的祭扫群众更多。
此次清明,那些曾被遗忘的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清明传统民俗活动将重新在各地显现,内涵丰富的清明节再不是过去的“单纯祭祀”,而是在被人们重新理解和诠释。
新变化:旅游经济与习俗文化交融
眼下正好是春回大地、姹紫嫣红的时节。新假日制度的施行为踏青这一传统风俗回归创造了条件。民俗专家指出,追寻文化缘起,感受各地风俗,品尝各异的清明特色食品,首个小长假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一轮旅游商机。
携程网一项调查显示,实施新的假日制度,不少市民调整了出游计划,原计划在“五一”黄金周出行的游客中,有近两成客流调整到清明假期出游。业内人士认为,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的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还有的地方打出了清明习俗“文化牌”,如浙江德清、桐乡等地结合蚕花娘娘的民间传说,办起了“蚕花庙会”;作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和黄帝祭祀中心,仙都则办起了“轩辕氏祭典”。
新方式:一样的清明,多样的文明
古人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才说,用铺张的祭祀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不如对活着的长者多尽赡养之道,多一些关怀和体恤,移风易俗、文明祭奠,使清明节真正“清明”,这是我们每一个祭祀者今天所要做的。
清明节到来之际,“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联合中国文明网、新华网等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活动,广大网友可向民族英烈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
“一样的清明,多样的文明”。如今,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烛光祭祀、植树祭祀、居家祭奠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普及。石家庄、银川等一些城市先后推出“倡导文明祭奠,告别烧纸陋习”签名活动,举行“万束鲜花馈赠文明祭扫者”活动。
新呼唤:绿色环保取代传统方式
长久以来,国人在祭扫先人时,都会燃放鞭炮、焚烧纸钱,这些行为让环保、消防和清洁等部门紧张不已,因为把握不好,一是污染空气,二是易酿成火灾,三是浪费钱财。
我们需要怎样的清明文化?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作为现代人,应更多倡导采用文明环保的方式进行“绿色扫墓”。
“文明祭扫、平安清明”——这是民政部确定的今年清明节的主题。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清明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环保、健康的祭扫方式,这有利于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陈芳、张乐、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