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4月6日,北京。“这趟玩得挺好的,三天时间也不累。”北京大学的学生小李对记者说。清明节放假期间,他和女朋友到泰山玩了一趟。“节假日制度调整了,选择的余地更多了。这一趟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避开了往年"五一"出行的高峰,玩得更放松。
”
今年的清明节颇为特殊。由于清明节放假,再加上双休日,形成了新节假日制度实施后的第一个“三天小长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出旅游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短途旅游成新宠 缺乏特色线路 中青旅国内旅游公司总经理田玲告诉记者,目前业内很多旅行社在重点开发短途线路。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两个小长假,有望成为旅游行业上半年争夺的重点。“市场反应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今年清明节,我们推出的2至4天的短途游非常受欢迎。”
但是在旅游线路上,一些游客觉得并没有实现多大创新。“很多旅行社都没有开发有特色的清明节旅游线路,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旅游景点为主,以前都去过。”西安市民王先生不无遗憾地说。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除了安排赴黄帝陵等地参加公祭之外,要想使旅游线路出新确实比较难。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在接下来的端午、中秋等小长假,期待能开发出更具节日特点的民俗旅游产品。”
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提高大众认知度接受度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去年调整节假日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人们的传统意识,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蔡继明教授认为,相比往年,今年的清明节是最热闹、最隆重的一次,包括公祭、荡秋千、寒食节等活动在各地纷纷涌现,让人们重新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的张凌云教授认为,“放假只是为人们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提供了一个条件,效果如何还要看传统文化如何展示,也就是说有无相应的传统节日的旅游产品供给,这一点亟需加强。”张凌云说。
清明节还负载着健康、乐观、热爱生活的文化内涵。蔡继明建议,旅游行业可以在“清明游”产品的线路设计中增加一些有意义、有典故的民俗景点,也可以在其活动安排上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清明文化活动。
张凌云认为,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是做好小长假旅游的重要因素。比如,现在很多过圣诞节的人并不是基督教徒,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也过这个节。
适时调整经营战略 “个性化旅游”兴起 清明节只是一个开始,以此发端,“小长假”将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常态。
蔡继明认为,小长假的出现将使更多的人倾向短途旅游,“个性化旅游”将逐渐兴起。这就要求旅游企业适时地调整经营战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而不要拘泥于之前的大组团。
针对小长假可能造成旅游市场整体上更为分散的问题,张凌云建议,要改革现有旅游信息发布制度,加快建设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要协调旅游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动态采集、更新、发布和预报,更好地满足散客旅游对各类服务信息的需要。
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做好传统节假日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活跃旅游市场,迎来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记者崔鹏)
链 接 短途旅客同比增长近五成 记者从铁道部获悉:今年清明假期铁路客流特别是短途旅客数量增长惊人,增幅较大,4月3日至5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433.1万人,同比增加458.2万人,增长46.8%。各铁路局采取增开临客和加挂客车等措施,主要景区和大站客流平稳,无旅客积压现象。
(记者 陆娅楠)
山西绵山 还原清明民俗文化 近日,寒食、秋千、拔河、踢毽子、踏青、植柳等清明节民俗活动,在清明节的发源地之一山西介休绵山的各个景点随处可见。4月2日,绵山风景区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拉开帷幕,旨在还原“孝道”、“浪漫”、“和谐”的文化内涵。
(记者 鲍 丹)
浙江 今年清明尤重情 浙江清明“小长假”迎来很多回家团聚的归客,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杭州长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清明期间日发送旅客达十二三万人次,比往年增加两成以上。清明迎来大量回乡扫墓的人,但少了外出旅游的人,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压力也减轻了。
(记者 顾 春)
广东 “清明短线游”波澜不惊 广东省内长途客车客流明显增加,清明节当日广东汽车站增开了200多个班次;广州市各公园与广东省内各旅游景点反馈的数字显示,客流比平时周末双休日有30%的升幅。
(记者 李 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