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汕头人,我们部队换防进驻汕头后,我成了地地道道的“家门口干部”。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特区的变化,我有着切身的感受。从小时候的“桑基鱼塘、蕉林稻海”到现在的楼盘林立、车水马龙;从昔日的“田园牧歌”到如今现代化、工业化的壮丽乐章,汕头正以“特区速度”驰骋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这些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激励,也得益于特区人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而这,又源于知识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汕头人对于知识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渔村百姓赶上了好政策,靠小本生意成了“暴发户”,相反,一些具备大学学历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却面临着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于是乎,街头巷尾“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只满足于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数”,我的几个堂兄都只念到初中,便辍学和父母做生意了。在当时那种脑体收入“倒挂”的情况下,是很少有人将“知识”与“财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
到我上小学时,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技术密集、科技含量较高的外企、合资企业相继落户汕头。当老百姓发现,精密的电子设备、高端的信息产业远比“茶叶蛋”的经济效益来得更快更高更长久时,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便急剧膨胀起来。街坊四邻谈论孩子的话题也由“会不会赚钱”向“会不会读书”转移,就连我那几个早先辍学做生意的堂哥也纷纷报名上了夜校,给自己充电。
知识不仅从观念上拓展了特区人的“生意经”,也延伸着人们的“致富路”,它正在一步一步占领着特区人思想观念的制高点。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让汕头人改变了对知识的看法,知识,又引领着汕头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也正是这种变化,使得汕头人与时俱进地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宝贵发展机遇,赢得了先行一步的主动,为特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作者系驻汕头特区某部副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