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道活着为了啥?”
“整天无聊得很,生活没有目标!”
这是因犯抢劫罪而被提起公诉的一对小姐妹痛苦的诉说。
十多年前,姐妹俩跟着父母从贫困的四川农村来到了上海。小姐妹的父亲是搞建筑的民工,母亲做家电生意。
平日里,父母忙于生计,姐妹俩在民工子弟学校读完高中以后,闲居在家。没有目标的生活,使她们走上了邪路:拦住一名过路人,抢得皮夹一只。
然而,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并没有对她们一关了之,而是将姐妹俩送进了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进行观护考察,并作出3个月观护期的决定,交由社工对她们开展考察帮教。
正当姐妹俩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时,因为生活琐事与父亲发生的争吵,她们又一次出现了“险情”:姐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妹妹以找姐姐的名义也离开了家。
社工刘燕得知后,焦急万分,到处寻找,却不见踪影。刘燕突然想起姐妹俩曾经用过的一个QQ号。于是,从第二天一早,刘燕就不断在网上留言,劝导她们回家。
四五天过去了,音讯仍无,刘燕只能在网上发出警告:你们再不回来,按照规定要实行收监!一周后,妹妹打来电话,认了错。检察机关根据姐妹俩在取保候审期间的综合表现,又增加了3个月观护期。
后来,她俩分别被判适用缓刑,现在妹妹刑期结束,已是一家公司的电脑录入员。她告诉刘燕:“经过这段时间的痛苦经历,懂得了今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失足青少年如何在羁押过程免受“染缸效应”的不良影响?上海市试点推行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闵行区对部分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缓处试点,给予特殊司法保护。即由公安局、检察院对这些人群采取取保候审的方式,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由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帮教,并对其表现进行考察,最终由公安、检察部门根据其综合表现,依法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或不处理决定。
目前,上海市以社工点为依托成立了13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点,累计有100余名被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纳入观护体系考察帮教。
“观护体系”建立后,一批违法犯罪的外来未成年人获得了新生。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关心、关爱来沪青少年中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始终是我们来沪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市把“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逐步向来沪青少年延伸。近年来,上海以维护青少年权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作用,积极推进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并逐步将创建范围、维权对象拓展到来沪青少年。全力推进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青少年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开展“关爱建设者,服务促和谐”等主题活动,切实维护广大来沪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同时,推行“社工联校”计划,采取社工驻校结对帮扶。2006年开始,以禁毒、矫正、青少年3个社团为主,对所在区域内的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结对帮扶,由社工担任“编外辅导员”,开办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交通安全、法制常识等实践体验课,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增强他们融入社会、融入城市的能力。
自2004年起,上海市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并定期开展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向农民工子女学校输送管理人员和教师,确保来沪青少年的教育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