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重庆市检察院披露我市5年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时表示:职务犯罪传统的“59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年龄向低走 “59现象”不再突出 重庆市检察院披露,2003—2007年,我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
同期查办的55岁以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只占8.49%。
这表明,职务犯罪传统的“59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之一。
在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中,贪污贿赂占82.27%,渎职侵权仅占17.73%。在贪污贿赂犯罪中,贪污和挪用公款占68.38%,贿赂占31.62%。
行业热点化 国企+金融+征地拆迁 该负责人坦言,该群体职务犯罪涉案金额普遍较高,如长寿区检察院2003—2007年共立案查办涉案金额10万元以上的职务犯罪案件24件,35岁以下的占总数的25%;100万元以上的5件特大案中,35岁以下的占60%。
其实,热点行业和领域发案率较高,而且财会人员较多,多发生在国企、金融、征地拆迁等热点行业和领域。由于财会工作的职业特点,从业者多为女性。如渝西某区检察院立案查办的25人中,财会人员犯罪占60%,其中女性犯罪占75%。
扭曲价值观 金钱决定感情和地位 统计表明,有的犯罪嫌疑人错误认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是看拥有金钱的多少,因此处处与人攀比、向人炫耀,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吃得开”、“混得好”。如万州区委党校出纳员张某与会计林某,九年合伙贪污公款72.6万元,用于购买名牌商品或其他奢侈性消费品。
有的犯罪嫌疑人不能理性对待情感,因为讲感情、讲义气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某酒厂出纳员鲁某,为满足男友赌博、开茶馆、买钻戒及日常开支的花费,先后挪用公款14万多元。
赃款这样花 赌博+交际+营利活动 市检察院经过分析发现,犯罪嫌疑人消耗钱财的方式也惊人相似,多用于赌博、交际和营利性活动。如三峡库区某财政所的一名会计,挪用公款100余万元参与赌博,全部输掉;某公司财务会计杨某,先后挪用资金近100万元,主要用于赌博。另外,某区一干部羡慕他人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向往花天酒地的生活,于是私盖公章,冒充领导签字,挪用公款20万元,并受贿13万元。
监管不到位 “一支笔现象”依然存在 检察机关分析,一些单位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个别单位重学历能力、不重思想素质。另外,内部监管也不够规范。一方面,对拥有审批权和决定权的领导者缺乏监督和约束,存在“一支笔现象”;另一方面,对直接经手、管理财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和监督。一些发案单位的财务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操作,会计、出纳一人担任,经济交往中不遵守资金往来的管理制度,账目管理混乱,收据、发票不规范,白条入账。有的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记者唐中明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