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0日电 台湾东森新闻10日援引BBC中文网舒非的文章报道香港的殡葬文化称,香港的墓地,跟香港人的房子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挤”。该文作者更是以“香港死,大不易”结尾。
报道中说,每年清明香港人跟其它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会在这一天拜祭先人。
荧幕所见,到公众墓园去的路上,人真是多极了,人头涌动,挤得满满的。香港的墓地,跟香港人的房子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挤”。坟墓排得密麻麻的,一个紧挨另一个,每个连一米的宽度也没有,之间的空间放不下一只脚印。
外地的朋友摇头叹说:太挤了!且慢,这已是香港去逝者埋骨所在地之中的“超级豪宅”了,因至少它们是独立的。该文指出,香港绝大多数的逝者,都只能长眠在层层迭迭,像中药店抽屉一样排满了一整片墙的骨灰龛中。那真是一大奇景--每个骨灰龛的空间大概就只三十公分立方,一个个这样的盒子一路排列到屋顶。
不过文章说,也不要以为香港人太刻薄死人,因为在私人设立的骨灰墓园中买下一个这样的“细小单位”最少也得花上港币三、四万元,倘若位置较好价钱还要贵上好多。笔者有一亲戚,多年前为年迈父母买了一对相连的“单位”,原来花了12万,如今有人出价60万要买。
特区政府也为逝者提供“公屋”--较便宜的公营骨灰龛,但供应远远跟不上需求。清明节前几天,报上说目前全香港公家灵灰位只有75个供应,但轮候的名单却过万!
报道称,最为“艰巨”的是选址。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而找土地来建骨灰龛更要难上一千倍。无论选址选在何处,附近的居民一定大力反对,除了集体抗议,又会促使当地的区议员,甚至联合政党施压。
文章说,人总会死。为了解决这个“死者无所居”的问题,特区政府曾经鼓吹人们采用“海葬”或“山葬”(骨灰撒于山野)。本来都是很好的意念,但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死无葬身之地”一直被视为是终极悲惨之事,特别以老人家为然,子孙纵有此意,也难以太拂逆长辈之意,因而在可见将来,“海葬”或“山葬”仍难成气候。
该文最后说,外地朋友又问:那骨灰位轮候册上的一万多位先人“栖身”何处?答案是:大部分都暂时存放在港九各个殡仪馆中,难以入土为安。所以说啊,"香港死,大不易"!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