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
城市公共文化正在成为发展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一条路径。这种艺术化空间的营造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人文体系建构,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研究城市一方面要研究它的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围墙文化”现象有正反两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墙的兴起,应该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开始有了一些优秀的文化墙作品,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文化墙的出现。
在担当审美价值和导向意义的同时,也对城市的装饰和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丰富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空间。
在西方,城市文化墙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方的文化墙起源于街头涂鸦。涂鸦又源起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住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送货小伙德米特里,以一种最简单的书写表达自己的心思。他随处涂写自己的绰号“Taki183”。这个当时颇具创新的举动不仅使德米特里登上了《纽约时报》新闻榜,也使涂鸦(Graffit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和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为一个艺术界的专用名词。时至今日,涂鸦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各地,在欧美的许多地方,在纽约、伦敦、巴黎、柏林、哥本哈根等大中城市,涂鸦慢慢被人们接受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艺术。
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期的壁画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文化墙的审美意趣和价值导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涂鸦文化随改革开放大潮悄然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形成众多“涂鸦圈”和“涂鸦墙”,仅上海一地就有涂鸦爱好者上千人。
如今,围墙美化已上升为“围墙文化”现象。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不乏有倡导时代旋律、弘扬社会精神的优秀作品,但也有大量杂乱的“信息垃圾”,这部分涂鸦乃至成了老百姓眼中的“牛皮癣”,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不利于建设精神文明与和谐环境。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白墙上题诗作画,风景点刻字留念,这种附庸风雅的行为着实让城市管理者头痛不已,而后来的文化墙更具有中西合璧的形式美。于是,取代随意涂鸦的城市文化墙便应运而生。城市文化墙功能需要引导
“美化城市、传播文明、宣传政策、弘扬公益”,这是对现代城市文化墙四大功能的简要概括。家住湖北宜昌市的张平大爷认真地抄写着《三字经》,有一家人在《陋室铭》、象棋盘前合影。刻有传统文化经典的墙边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过路的居民不时驻足默念墙上朗朗上口的启蒙经典,感受着别样的社区人文氛围。
《三字经》的制作者是谁?社区哪些街头还有类似的文化墙?负责该工程的董卫平介绍,《三字经》文化墙的南面还有《陋室铭》,看起来更漂亮些。“因为我们把象棋这种传统文化也设计在墙上了,旁边遗留的废弃门做成了老房子门,还刻了一副对联。”董卫平建议可以在社区的公共场所组建“历史文化墙”,将名人、故居及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石雕的展示形式浓缩于文化墙中。由有关部门牵头,与开发商共同负责,集中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智慧,组建文化墙。有了文化墙,可以昭示历史,也可以流传后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董卫平指点下,笔者沿着《三字经》白墙走了300米,发现了一道同样精致的木板装饰墙。除了有欧阳修的《蝶恋花》及《雨中花》,还有人们更熟悉的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不同的是,这段白墙内容更丰富,标有楚、汉、将、帅、兵、卒、炮的象棋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接孙子放学回家的孙大爷,现场给孙子教起了象棋走法。“希望这种文化墙能够再多一些,能在街头学到知识。”
继续寻找,你就会发现这个社区在近阶段拆违现绿后,真的漂亮了起来。在连接两条社区干道的白墙上,刻的是辛弃疾的词《青玉案》,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人们带回了一种特别的意境。
这些新作品是该社区为了扮靓社区道路的“脸面”,提升社区环境品质,特意把本地的文化、历史、精神“搬”上了墙面。这一做法立马得到了居民们的支持。文化墙”也遭到人为破坏
有一道难题,就是画廊建成后经常遭遇不同程度损毁。“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综合素质体现,绝大多数市民都希望居住环境变好,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搞破坏?”
笔者日前来到一处被损害的文化墙前。一位居民介绍,2006年底,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街道一举拆除了这里以前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建的90多间门面房。不料交通畅通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附近小区的私家车主把这里变成了停车场,不仅使居民出行不便,还带来噪音污染。2007年秋天,街道再次投入近40万元把这里建成集景观和休闲于一体的社区画廊一条街。这些做法不仅较好地改善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提升了地区的文化氛围,周围居民都拍手称赞。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20多幅漫画竟然被人用刀片划破,居民们都为此感到惋惜,也十分愤慨。无独有偶,在另一个社区,也有一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1500平方米墙面上画了200余幅公益性宣传画,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汪力主任介绍,因为文化墙位于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内,所以人为的伤害并不多。去年国庆节前,社区花了4万多元聘请一批绘画人才来装饰这道文化墙,近两个月画了200多幅画。
文化墙的出现,立刻引起居民关注。但也就是几个月后,笔者在现场发现,画面有的已模糊不清,醒目的标题也渐渐褪色,墙上的石灰涂料脱落、风化现象比较严重。最让人难过的是,墙角地面上的草坪被人烧焦,黑烟把墙面也熏黑了。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文化墙遭破坏的现象并非一处两处,除了自然风雨的侵蚀、主管部门的跟踪管理不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少数市民对文化和公益设施的保护意识还太差。城市文化墙,需要高尚之手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