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文与小伙伴们学做DIY笔袋
胡群贡摄
来到北京西城什刹海刘海胡同内的绿色生活馆,笔者眼前呈现出这样的场景:收集废电池的回收箱吃得“爆肚”,“绿色书架”摆满了各种环保书籍、影碟,展示社区环保成果的图版琳琅满目,到处散发出浓郁的绿色气息。
志愿者成就绿色生活馆
3月中旬,绿色生活馆为响应北京市即将取消免费塑料袋的号召,举办了“家庭布袋子DIY——拒绝白色污染,传递绿色文明”活动,引来了松树街8个胡同的居民积极参与。
大家纷纷将家里闲置的旧衣服、旧米袋捐赠出来做环保袋的原料。
“我们的目的是使绿色和环保的理念,逐步渗入到居民日常的生活中。有了居民的广泛参与,我们的活动才真正有意义。”绿色生活馆负责人吴敏说。
推出有趣的环保活动,是绿色生活馆吸引人的举措之一。比如,每逢周三和周五的布工坊活动,以制作传播绿色环保理念的生活用品为主要内容,很受中老年特别是女性的欢迎。
在现场,笔者见到布工坊年轻的设计师,几块花色不同的小碎布头经她一搭配,立刻变成了漂亮的挎包、杯垫。笔者很是惊讶,那些原本的废旧衣物经过精心的设计加工,俨然变成了既耐看又耐用的手工艺品。吴敏说:“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生活馆的志愿者!”
刘老师是生活馆里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大管家。其他志愿者每人负责一天的活动,而刘老师从周一到周五都在生活馆里为居民服务。“这些布包有很多都是我帮着匝,帮着熨的。现在我还教大家做叶拓布艺呢!”刘老师满脸自豪。
绿色生活馆改变生活方式
家住松树街的梁大姐是绿色生活馆的常客,她每个星期至少去两次,看看馆里的朋友们有什么变废为宝的新点子,借机与社区邻居交流环保的小窍门。
因为经常参与生活馆的活动,梁大姐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用过的水随手就倒掉了,现在把淘完米的水再用来泡菜、浇花,洗过衣服的水节省下来冲厕所,能节约不少呢!”梁大姐说,“社区的居民出来遛狗也都拿着自己做的布袋,里面装着废纸,随手就把狗的粪便清除干净。咱不能让人家老外看咱北京人的笑话啊!”
绿色生活馆的活动不仅吸引中老年人,周围中小学校的学生们也喜欢来“凑热闹”。厂桥小学的刘乐文与伙伴们就是在那里学会了做DIY笔袋,别看他个子小,用起新式的缝纫机却有板有眼。见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个个笑得像花儿一样。
让绿色文明乐章持续奏响
眼下的绿色生活馆,由四家民间机构共同合作运作,资金靠外资提供。
吴敏说,运营和举办活动的资金主要靠德国一家基金的支持,按照约定,这家基金的资助截止到2008年底。之后他们希望能与什刹海周边的酒吧、餐馆进行合作,将废油做成肥皂,再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企业。社区居民们还建议以什刹海为品牌,推出手工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布艺卖给外国游客。
“其实,我们希望什刹海的居民们最终能够管理起生活馆,毕竟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更加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知道怎样才能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什刹海。”吴敏谈出自己的看法。
她说,如果转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可节省很多如占地费、材料费等日常开支,也将得到社区更多的支持。她还希望更多居民、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政府都伸出手共同参与,让绿色生活馆所奏响的绿色文明乐章在更多的地方不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