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阅览室是图书馆里人气最旺的地方 商报记者 丁洁/摄 |
郑州计划耗资7亿元建图书馆 引发热议
图书馆少有人借书,却被很多人当成复习考试之处。而郑州市又计划投资7亿元,在郑东新区再建个新的图书馆。
【现状】
很少有人来借阅图书
“再建新图书馆有必要吗?你看看现在有多少人来?都是附近居民来上自习的,借书的太少了。”4月7日上午,一听说郑州要在郑东新区再建个新图书馆,正在郑州市图书馆上自习的一位女士说。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金水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的郑州市图书馆进行采访,这里非常安静。
与借阅书的冷清相比,供110人阅览的报刊免费阅览室里,算是图书馆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了,有30多人在翻阅报纸或者期刊。除此,在同时供70人使用的自学室内,大约有十几个人在学习。
正在学英语、准备参加一项社会考试的郜女士说,她没有办借阅证,只办了自学室的月卡,每月30元。至于借阅证,她说没有什么用处。
“我只是来自习,图书馆比较安静,至于查资料,不如上网方便。”同样是为了参加考试来学习的张同学也说。记者发现,大部分自习者、阅报者都住在图书馆附近。
据了解,郑州市图书馆现在藏书约80万册,可接待1200人。市图书馆办公室宋主任说,图书馆的书库已饱和,但借阅人数远远没有饱和。
【原因】
互联网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根据郑州市图书馆提供的数据,2000年底,在该馆办理借阅证的人数是7135人,到2008年初,办证人数是22671人,7年间仅增加了1.55万人。
宋主任看着数据说:“增长速度很慢,数量不多。”他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另外,开馆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冲突、市民不了解图书馆运作等,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
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只要在百度上输入想要查找的内容,或者关键字,几秒钟就能找到上百万条的相关信息。由于版权管理得不完善,互联网上还有一些图书的电子版。
与互联网相比,想要在图书馆查找一部书,流程则相对复杂。要先登录图书馆的主页,输入书名或者作者,查询馆里有没有这本书,然后记下书的索取号,再到馆内图书区查找,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
宋主任说:“与以前相比,现在已经方便得多了。”再往前推10年,要想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只能在人工目录里翻到想要的书的书牌,记下编号,拿给工作人员去找。人不能进到书库,无法对比同类图书的内容,也就拿不准哪本书有用。
【反思】
互联网真的能取代图书馆吗
虽然人气堪忧,但记者对网友所做的调查中,很多人仍支持再建新图书馆。郑州市民刘女士前年在郑州市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证,到目前为止,仅去过6次。虽然如此,她仍认为,再建个新的图书馆很有必要。她说:“这将成为郑州市的文化中心,很多孩子喜欢去。而且到图书馆去,要的是种氛围。”
宋主任说,图书有其不可替代性。即使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信息,但真实性、权威性仍远不如图书。宋主任说:“真正做学问,还是需要看书。比如写论文,需要注明这句话出自哪年哪月哪个版本的哪个段落,在这些信息的提供上,没有见到真书,仅靠网上信息肯定不可靠,而且,互联网上的东西有很多错别字。互联网信息的快捷、粗糙也使得信息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在自学室里,一名同学也承认,对于自己来说,更喜欢看书,而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则是娱乐。“图书馆比互联网更容易让人静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她说。
陈先生则把看书和上网比作喝酒,看书就像用杯子喝,是在品,而上网就像用瓶喝酒,乐趣很小。
【求变】
新图书馆功能更加多样化
宋主任说当人们需要时,图书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新的图书馆计划投资7亿元,在3年内建成,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可藏书400万册,接待5000人。郑州市文化局一工作人员认为,郑东新区建成后大概会入住150万人口,需要一个具有规模的图书馆来配合东区的建设。
市文化局工作人员表示,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新馆功能将更加多样化。据了解,新图书馆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图书的保存与借阅的功能外,还将具备电子借阅、学术交流、图书销售、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功能。
资料显示,很多省市的图书馆都正在谋求功能的转变。黑龙江省某图书馆副馆长刘继维说,现代化图书馆能为人们提供的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而且还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学习以及各类展览、文化活动、教育咨询等服务。
而郑州市即将新建的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仍不变。但为增加吸引力,将定期举办各类讲座等活动。比如,哪位作家新出了一本书很受读者欢迎,就请他来讲,与新华书店联合搞签名售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提议】
建社区图书馆多好
新图书馆选址在郑东新区,有人认为很不方便,与其在东区建那么大一个新图书馆,不如在一些大社区建社区图书馆,这样,才能调动附近居民借书、阅读的积极性。
宋主任也同意这种看法:“图书馆建在新区,确实造成了人为的阅读障碍,我们正在考虑把服务从阵地服务拓展到走入社区,但目前有一定困难,郑州社区很多,社区阅览室的建设是很大一笔投入,我们很缺资金。”
一位郑州市民提出,能否将一些图书上网,市民通过付费,可以在网上浏览图书,或者干脆可以在家直接预约,图书馆上门送书,这样就不必再跑图书馆了。
这种想法得到了宋主任的支持,但短期内无法实现。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图书馆的系统虽然支持这项功能,但因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实施的可能性不大。而预约服务一方面需要网络管理员24小时在线,另一方面还需要物流公司对预约图书进行配送,这都需要人力和资金。(商报记者 赖海芳 实习生 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