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4月13日电(徐金波莫难)堆积如山的武钢废弃冶金渣经过加工,成为炙手可热的建材产品;武汉石化排出的废气经过脱硫、加工,变成可以再次燃烧的燃料气;青山热电厂多余的热能经过传导,成为其他企业的重要热源……在重工业、化工聚集的武汉市青山区,一条循环经济的发展新路脱颖而出。
12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科技部等部委领导,湖北省暨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官员和大批专家学者相聚武汉,研讨武汉市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武汉市青山区区长秦军介绍,该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化工基地,聚集了武钢、一冶、武汉石化、青山船厂、青山热电厂等一大批“国字号”企业,经济运行中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等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2006年,青山区能源消耗总量1170万吨标准煤,约占武汉市的37%;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693万吨,占武汉市的73%;工业废气排放量23340631万标立法立方米,占武汉市的76%;工业废水排放量16506万吨,占武汉市的66%。
去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稍后,武汉青山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这种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区域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成为该区的必然选择。
武汉钢铁集团、武汉石化、青山热电厂等重点企业,在降低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加强企业间能量及资源循环利用。钢铁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供给石化产业,石化产业则把产生的燃料气提供给钢铁企业,剩余资源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乙烯副产品;电力企业把多余热力供给其他企业。
与此同时,钢铁、石化、电力等大型企业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资源,则成为了一些中小型环保企业的香饽饽,经过相应的加工,变成了水泥、砖块、沥青、泡沫等建筑与装饰材料。企业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则成为了生态建设用水。
目前,武汉市青山区初步形成了水渣、钢渣、氧化铁皮、粉煤灰等多条循环利用产业链,节能减排成效初显,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07年,该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分别较上一年下降15.09%、24.71%和37.13。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则上升了7.1%,达到64.4%,实现了从“烟囱林”到生态城的转变。
在今日举行的论坛上,国家相关部位领导和一些院士对武汉青山区的发展模式给予肯定,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内类似地区推广。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