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个经济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极为重视英语教育。韩国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英语课。在就业市场上,英语实力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在升职和确定年薪时,反映英语能力的职业占70%~80%。
韩国三星集团的经济研究所发表的《英语经济学》的报告指出:2006年,韩国在英语教育方面投入了15万亿韩元。
这一数值相当于韩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合当年韩国教育预算30.1万亿韩元的47.5%。需要指出的是,这15万亿韩元中,绝大部分(14.3万亿韩元)是学生家庭投入的课外辅导费。
然而,尽管韩国投入了这样庞大的资金,但韩国人的英语水平却不甚理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说,在61个国家中,韩国人的外语能力排名第35位。另据资料说,韩国是在亚洲主要12个国家中英语沟通最难的国家。很多韩国人即使在国内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因英语会话能力差而无法在海外尽情发挥。
韩国民众都异口同声将这种尴尬归咎于现行的韩国英语教育制度,正是这种失败的制度培育了大量的所谓的“英语难民”,从小学三年级起到高中毕业,学生们虽然学习了10年的英语,但是却难以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
因为学生及家长不满足于校内英语公共教育,各种校外英语补习班就应运而生。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索性送孩子去英语国家就读。近几年在韩国掀起了一股中、小学生低龄留学的高潮与此大有关系。
改革英语公共教育是韩国上下的呼声。新当选的李明博总统曾以此作为他的竞选纲领之一。李明博认为,英语在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但韩国国内英语公共教育不理想,不能再对此置之不理,不能继续把这个责任交给课外教育,让学生家长承受这个沉重的经济负担。他承诺,国家将负起责任,加强公共英语教育,要把英语课外教育费用缩减一半。韩国媒体评论说,“李明博把英语公共教育视为必须推进的"第二个清溪川"事业。”
李明博当选总统后,幕僚们根据他的指示,设计了一个《英语公共教育正常化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用英语讲英语课”,计划在未来五年里共投入4万亿韩元(约合328亿元人民币)全面改编教育课程、教科书和教师制度。
按照该计划,从2010年开始,全国所有高中将用英语进行英语课程。并引入被称为“韩国型托业考试(TOEIC)”的国家英语能力测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孩子们通过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也能掌握英语读写和会话”,使他们提高英语能力的自信,“打开耳朵能听,张开嘴巴能说英语”。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总统接管委员会决定在2013年前额外聘请2.3万名可以用英语讲英语课的英语教师。接管委还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派3000名在职英语教师前往海外进修,进而推进自2010年起在小学(3~6年级)将英语授课时间从每周1~2小时增加到3小时的方案。
新政府推行加强英语教育计划符合了时代的需求,然而在实行这一计划之前需要解决招聘英语老师等很多问题。韩国目前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师共达3.3万人。然而可以使用英语讲课的英语老师只占58%,最近5年期间系统进修过6个月以上的英语老师仅占6.4%。
上述英语公共教育改革方案在韩国闹得沸沸扬扬。在有学者、教授、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的“英语公共教育完成计划实践方案听证会”上,一线教师们表示强烈的担忧:认为各地的学生水平有差异,人数也很多,这个改革方案实际上很难推进。此外,与“降低补习费负担”和“消除两极化”的政策目标不同,很多学校指出,此方案反而有可能增加学生课外英语补习费的负担。
总统接管委员会推出的“英语教师三振出局制”(教师达不到一定标准就淘汰出局),导致了英语教员人人自危。韩国媒体指出,英语教育不是土木工程,不可能像李明博当年复原“青溪川”一样立竿见影。
也许是李明博考虑到了,“不能让英语公共教育问题成为政治争论点。”更担忧此方案在4月份的韩国国会选举中,有可能成为对执政党减分而对在野党增分的话题,1月31日,李明博停止了推进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