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花,生机蓬勃。这是记者采访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明显感受。
中钢吉铁和很多大型国企一样,一度陷入困境。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科学发展,终于摆脱了困境,重创辉煌。现生产能力比2003年翻了一番。
去年,公司完成铁合金生产量46.9万吨,同比增长5.62%;实现利税近3亿元,同比增长262.67%。再次站到我国铁合金生产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4年投资1.7亿元,能耗低了效益高了 向技术进步要能源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镇有感慨地说:“企业的振兴关键是改革注入了活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找到了一条节能降耗、资源充分利用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常镇有举了个小例子:公司中央变电所原有7台主变压器,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耗电严重,经过技术改造,使电耗大幅下降,仅此每年可以节约电费183万元。过去企业生产普通铁合金,附加值低,加上高能耗,使本来就低的效益几乎都给吃掉了。“企业要持续发展,站稳脚跟拓展市场,就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做好节能提效这篇大文章。”
面对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公司提出“向技术进步要能源”。近年来,通过改革生产工艺,采用热兑工艺生产中低碳锰铁和中低碳铬铁,取得显著的节电效果,特别是通过对各类电力变压器、电炉变压器、高能耗电动机进行更新改造,每年节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采用新型照明节电技术,节电率达20%,并对大电炉安装二次低压补偿装置,提高了入炉的有效功率,日产量可增加10%;对水泵站、循环水泵站、除尘风机等系统进行改造,每年可节电780多万千瓦时。4年间已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节能提效取得显著成果。去年,公司实际完成节能量8.11万吨标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1.33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27.52%,节电1084万千瓦时。
2004年初,为满足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有效盘活公司闲置资产,公司对从前苏联引进的501号炉进行全面改造。经过半年多的奋力攻关,不但使电炉正常运转,还使节电率超过17%,每天能生产产品100多吨。同时,公司还改变原有炉膛内部砌筑方式,减少炉墙厚度,增大炉膛直径,采用捣打料等新材料使改造后的电炉每天平均增产10%,单位电耗降低2%。
“我们算尝到甜头了,只要牢记科学发展,盯住节能提效,技术改造更新永远大有文章可做。”公司负责同志欣喜地介绍,为实现电炉大型化、封闭化、自动化,眼下正在对现有电炉继续进行技术改造,到年底将全部淘汰耗能高的机电设备,使动力电耗同比降低20%以上。
节能提效工作取得喜人的成果,为企业振兴带来勃勃生机,生产能力已由建厂初期的4.35万吨增至65万吨,产品品种由6种增加到32种,形成了铬系、锰系、硅系、氮化和钨钼等系列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过去害人的烟尘,如今每天创收6000元 让循环经济热起来 “没想到,过去祸害人的烟尘如今都变成宝了。”站在清爽的除尘车间,43岁的三分厂除尘工周辉感慨万分。他进厂22年了,没上除尘设备前,离厂老远就闻到刺鼻的气味了,走近点烟尘就迷人眼睛,厂区能见度只有40米左右,住宅区不能开窗户,人称“大烟灰缸”。上除尘设备后,现在每天三分厂都要根据生产状况回收不同数量的烟尘,住宅区清亮了,厂区干净多了,烟尘泥含可回收有价值元素20%,每天就能创收6000元左右。
在四分厂二污水处理站,水洗的烟尘泥成吨地被卡车运走。公司副总工程师邢毅民说,过去企业每年要支付炉渣、烟尘外排费用100万元左右,还从2004年开始,公司相继投入了8000多万元用于公司电炉烟气治理,主要生产电炉均配备了烟气除尘设施,排放指标低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回收尘泥中的合金元素每吨价值200多元,团球回炉后的效益更可观。尘泥、渣山变成了金山。去年仅炉渣创收近700万元。
坚持“三废”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钢吉铁科学发展的最大亮点。几年来,公司通过对电炉的改造,使电炉向大型化、封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共回收煤气近4.8万立方米,折合标煤11万吨;对电炉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折合标煤2.3万多吨;采用热管交换器回收烟气余热,实现取暖余热化、无煤化,住宅区及厂区供热面积达33万多平方米,年节约采暖费140多万元。
目前,公司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改造建设项目正在紧张进行。到2010年前,公司将实现工业废渣零排放和循环利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6亿元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
《人民日报》(2008-04-15第14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